<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2016年9月,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婦聯等部門啟動了首屆江蘇省文明家庭推選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廣大群眾踴躍參與,推選出一批事跡感人、社會評價好的家庭。各設區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經過逐級舉薦、層層審核、社會公示、擇優遴選等程序,向省推選工作辦公室推薦了候選家庭。經省推選工作辦公室組織評審并征求省有關部門意見,現將100戶首屆江蘇省文明家庭候選家庭予以公示。

    公示日期為2017年1月7日至13日。省推選工作辦公室歡迎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對候選家庭進行監督評議,如有意見建議,請于1月13日前向省推選工作辦公室反映。通訊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0號省文明辦活動管理處,郵編:210013;電話:025-88802682(兼傳真),電子郵箱:jsshdc@163.com。

    泗洪縣青陽鎮城中社區
    馬標是泗洪縣國稅局一名普通的稅務干部,他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然而,他并沒有滿足于小家庭的幸福,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多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貧困孩子等困難群體,自發組織并全家參與義工活動,被稱為“義工之家” 。[詳細]
    淮安市淮安區南閘鎮漁民村
    為父捐髓的王訓洲被評為第三屆江蘇省“十大美德少年標兵” 、 “江蘇好人” , 2015年王元國家庭被授予十佳淮安“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2016年王元國家庭被評為江蘇省“最美家庭” 。[詳細]
    常熟市古里鎮吳莊村
    在常熟市古里鎮吳莊村,有一戶家庭,他們日子過得清苦,卻歡樂祥和,他們被評為江蘇省五好文明家庭、蘇州市最美家庭、常熟市最美家庭。他們家有一個善良賢惠的外來媳婦王玉平。[詳細]
    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鴻翔村
    堅守著“這個家,我們一起來扛”的承諾,重新定義了對親人的“不放棄、不拋棄” 。王華芳家庭用他們獨有的堅持,無悔的付出,感動我們、感動社會。侍親無悔,至善至孝,這是王華芳家庭為中華美德續寫下的一筆濃墨重彩![詳細]
    徐州市銅山區大許鎮邵樓村
    王秀珍、邵明才夫妻倆是徐州市銅山區大許鎮邵樓村一對農村夫婦。夫妻倆18年來不舍不棄照顧身患重病的兒子邵達,并在兒子失去呼吸能力后的3年里,輪流交替、晝夜不停,用3000多萬次按壓繼續延續兒子的生命,打破了醫生“邵達只能活到18歲”的斷言![詳細]
    句容市下蜀鎮橋頭村
    王秀燕,今年39歲,山東德州人。1998年,她在鎮江打工時,與丈夫邱才清相識相愛結婚。婆家家境貧寒,夫妻倆唯一的想法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改變這一切。婚后,丈夫辭去鎮江保安工作,回家一邊打工一邊摸探石粉行情,做起石粉生意。王秀燕則包攬了所有家務活。[詳細]
    蘇州市姑蘇區雙塔街道鐘樓社區
    王恤民、汪美娟先后畢業于江蘇師范學院,兩人于1963年結為連理。兩人熱愛教育事業,在工作崗位上獲得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1989年王恤民因眼病完全失明,從此,汪美娟承擔了所有的家庭重任。在她和女兒的支持下,王恤民在講臺上又站了八年。1995年王恤民開始擔任蘇州市盲人協會主席,至今已有21年,他把這份全義務的工作看作是本職工作的繼續和延伸。[詳細]
    常州市鐘樓區永紅街道清潭三社區
    王瑛家庭組建于1980年,大兒子剛出生就得了唐氏綜合癥,面對生活的殘酷考驗,夫婦倆并沒有給困難和挫折壓垮,36年來始終沒有放棄,悉心照料著癡呆兒。1996年4月,婆婆又不幸得了老年癡呆癥,夫妻倆既要照顧一個癡呆兒又要照顧老年癡呆癥的母親,還得兼顧上班,夫妻倆在生活中可謂是無時不刻的為家庭、為工作而艱辛地付出和操勞,還盡其所能的回饋社會幫助其他人。[詳細]
    常州市鐘樓區永紅街道電子新村社區
    王渺一家庭在常州是有名的“教師之家” ,從王渺一的祖父到父母,再到王渺一本人和他的兒子,王家傳承了四代“教書匠” ,大家庭前后有17位老師工作在全國各地大中學校。這個家庭看似普通,實則不平凡,一代接一代的人,默默傳承著“讀書求知、尊師重教”的好家風,辛勤耕耘,終獲桃李芬芳,他們就像一支支紅燭,為后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詳細]
    海門市四甲鎮有余村
    中國好人王新和家人一起經營著海門市鑫馳汽修廠,為周邊居民提供熱心服務。20多年來,王新和家人總是奔波在事故現場,但他們始終不圖名不圖利,只覺著“現在不做好事,心里就會憋得慌”。王新第一次救人是在1990年,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起嚴重交通事故,3輛車相撞,他主動協助交警,將人一個個搶救出來。[詳細]
    鹽城市亭湖區先鋒街道東河新村
    仇愛清及其全家人無私奉獻,尊老敬老,扶殘助殘,扶貧助學,修橋鋪路,熱心社會公益事業。35年來用省吃儉用、辛苦掙來的錢,無償奉獻社會累計300多萬元。仇愛清靠誠信經營,艱苦創業,創辦了水產市場,并公開承諾,拿出大部分凈利潤繼續堅持奉獻社會。[詳細]
    泰州市海陵區九龍鎮雨聲村
    石云根家庭成員4人。張冬梅同志現年40歲,在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分行監控中心工作。該同志曾于2014年成功向一名天津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癥的26歲青年捐獻骨髓。在張冬梅的感召下,其丈夫石云根也與一名韓國籍患者配型成功,于今年5月31日下午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實施捐獻。[詳細]
    如東縣掘港鎮錦繡社區
    叢小泉家庭關系和睦,愛老孝親,熱心助人。該家庭尊老愛老其樂融融。婆媳關系融洽,十年前,叢小泉父親意外去世,夫妻倆將母親接來住在一起,方便照顧。老人患有嚴重的支氣管炎,經常生病住院,服侍最多的是兒媳沈霞。翁婿關系融洽,岳父生病住院期間,叢小泉幾天幾夜不合眼服侍老人。出院后,將岳父母接到家里服侍,一直到現在都住在一起。該家庭夫妻相親相愛。[詳細]
    南京市秦淮區月牙湖街道石門坎社區
    南京市秦淮區的馮樹憑家庭,是一個由祖孫四代、七個小家庭,十六位成人,其中“ 80后”五人組成的幸福的大家庭。這個家,有信念,有愛心,有故事。他們,是南京千千萬萬個美麗家庭的優秀代表。他們,讓城市更美好。這個家,有信念,有愛心,有故事。他們,是南京千千萬萬個美麗家庭的優秀代表。他們,讓城市更美好。 [詳細]
    淮安市清江浦區柳樹灣街道朝陽社區
    馮夢是人民銀行淮安市中心支行宣傳群工部部長、機關工會主席、機關黨委副書記,周曉紅是淮安廣播電視臺國家主任播音員、副主任科員。女兒周夢迪,上海戲劇學院學生。由于24年堅持義務為部隊服務,馮夢當選2016年度2月中國好人、江蘇好人,在單位他多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人民銀行系統優秀青年干部、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優秀工會干部等榮譽。[詳細]
    常州市金壇區指前鎮指前村
    這是個和睦幸福的八口之家,丈夫徐三小,江蘇華興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結婚40多年來,夫妻恩愛,相敬如賓。該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司馬娟個人也被授予“江蘇省巾幗創業先進個人”、“首屆常州市十佳母親”、“常州市婦女工作先進者”、“金壇市十佳女性”、“金壇市優秀共產黨員”、“金壇市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詳細]
    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南新社區
    朱明發、傅學范于上個世紀60年代初結婚,丈夫朱明發奮斗在國防科技尖端事業的前線,參與了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和1967年6月第一顆氫彈試驗以及以后十多次核試驗。[詳細]
    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春風村
    華楚忠與妻子陸榮芬是一對殘疾夫婦,19年前,夫妻倆在一場車禍中雙雙導致下肢殘疾。夫妻倆不愿依賴政府的救助過日子,自辦春風茶場,生活富裕后,不忘回報社會。[詳細]
    連云港市海州區新浦街道同興社區
    劉成文家庭一家三口都熱愛讀書,并且通過讀書使每個人的人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了家庭生活華麗精彩的“蝶變”。在他們的家庭中,最大的財富就是書籍,樓頂的閣樓上,依著墻壁的是四面頂天立地的書櫥。[詳細]
    東臺市五烈鎮甘港村
    劉懷仁擔任甘港村黨組織書記二十多年,扎根農村,奉獻基層,立志改變家鄉面貌,把甘港村從經濟薄弱村,發展成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江蘇最美鄉村、全市經濟排頭兵村,2015年被表彰為全國勞動模范。[詳細]
    無錫市梁溪區惠山街道興隆橋社區
    劉秋成身高不足1.30米,體重不足40公斤,右腿不靈便,是小時候患病沒能及時救治留下的后遺癥。但他沒有聽從命運的擺布,而是憑頑強的毅力,熱情參與公益事業。他的家,在惠錢一村,一間30平方米出頭的79式單間。唯一的一間臥室被用作了“義工之家”,這里是義工們活動和商量事情的地方。[詳細]
    邳州市運河街道三連社區
    劉新芳的家庭是一個和睦幸福、令人羨慕的家庭。作為女兒,劉新芳孝敬父母、尊敬哥嫂;作為兒媳,孝順公婆、團結鄰里;作為妻子,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支持配合丈夫的律師工作,夫妻互敬互愛;作為母親,劉新芳盡職盡責,疼愛教育雙胞胎兒子,使他們快樂成長。[詳細]
    南京市鼓樓區挹江門街道丁山社區
    劉鎮吾、夏金瑜夫婦育有3兒1女,共有家庭成員15人。多年來該家庭認真遵循“家和萬事興”的家訓,和和美美幸福地生活著,享受天倫之樂。劉鎮吾老人還被晨報推薦去江蘇電視臺,成了《百姓聊齋》里的一位演員,獲得江蘇省第一屆“百姓奧斯卡”老年組“最佳男演員”獎。[詳細]
    蘇州市高新區科技城青山綠庭社區
    無論是在父親齊德利同志的地貌學和旅游學科學研究事業、還是母親高春香同志倡導的自然教育科普文化事業、還是女兒齊香媛同學的正在學習成長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這就是勤學可愛的齊香媛一家人,他們仨,身體力行,做好自己,盡己所能,投身志愿服務。[詳細]
    常州市新北區羅溪鎮鴉鵲村
    湯小榮家庭本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因為肯吃苦、做事踏實、待人厚道,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開始做起了小生意。他和他的家人都非常熱心公益事業,2006年鴉鵲村修路和健身廣場,因為各種原因,村委資金不到位。湯小榮覺得村里的事情就是鄉里鄉親的事情,就是自己家里的事情,有困難了,應該出點力,他和家人商量后,捐資6千元筑路,捐資2萬元修健身廣場。[詳細]
    南京市玄武區鎖金村街道紫鑫城社區
    湯小霞是一位與癌魔抗爭22年的共產黨員。1993年,44歲事業正值頂峰的湯小霞因患結腸癌被醫生判為只有半年的生存期。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家人不離不棄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給她勇氣、信心與病魔抗爭。老公天天用自行車推她去玄武湖情侶園鍛煉,兒子天天換著花樣做可口飯菜給媽媽增加營養。和睦的家庭不僅使湯小霞戰勝癌魔,獲得了康復。[詳細]
    寶應縣安宜鎮世紀園社區
    許諾夫婦都是退休教師,他們傳承由父輩們立下的“正直、儉樸、好學、上進”八字優良家風,子女在其言傳身教下,個個都出類拔萃。許諾一生熱愛教育事業,從教35年桃李滿天下;他潛心鉆研教育教學理論,120多篇教育論文在全國各大報刊上發表。[詳細]
    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景明佳園社區
    農陽家庭是五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從南京市福利院走出來的兄弟姐妹,帶著各自的小家組成的特殊大家庭,12名家庭成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一大家子生活其樂融融。他們身有殘疾、生活不富裕,卻樂于助人、努力回饋社會,在當地傳為佳話。[詳細]
    鹽城市鹽都區郭猛鎮劉垛社區
    在鹽城市鹽都區,有這樣一個好人家庭,丈夫,孫益海,鹽城市鹽都區公安局郭猛派出所民警,妻子武紅梅,鹽城市鹽都區郭猛鎮實驗學校教師;兒子孫武,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系學生。在孫益海因公致殘后,妻子武紅梅甘做丈夫的另一條腿,她們相敬相愛、積極進取、以德治家、砥礪前行,譜寫了一曲勵志、感人的奮進樂章。[詳細]
    南通市崇川區虹橋街道西公園社區
    嚴正同志是南通地區“欒馨仁”志愿服務臺的創立者、帶頭人、組織者、創新者。“欒馨仁”志愿服務倡導新理念:“有一份心,出一點力”、“暖心他人,快樂你我”。“欒馨仁”服務臺成立1年多以來實現了8個服務的延伸。24小時志愿服務熱線開通短短一年多,已處理求助或者咨詢熱線700多個,服務職工3000多人次。[詳細]
    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保健村
    在惠山區洛社鎮保健村開元莊,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遠近聞名。20年來帶領全家獻血近50次,獻血量近1.5萬毫升,相當于三個成年人的總血量,三人的血樣登記進入了中華骨髓庫。這就是洛社鎮保健村的蘇大偉家庭。[詳細]
    宜興市張渚鎮南門村
    蘇南英家庭堪稱熱心公益家庭的模范,妻子是全國民爆行業唯一的女性當家人,做事業膽識過人,做公益慈祥和藹,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丈夫是溫和敦厚又充滿愛心的書法家,做藝術嚴謹專注,教學生溫和敦厚。[詳細]
    啟東市匯龍鎮亞光村
    他們一起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進校園作演講,上門關心困境兒童心理健康… … 2016年10月,蘇曉琳的新書《為夢想插上翅膀》出版,為青少年提供了一本勵志書籍。[詳細]
    揚州市邗江區甘泉鎮雙塘村
    揚州市邗江區甘泉中心衛生院退休醫生李太初先生今年85歲,是遠近聞名的老中醫。他不僅醫術好、醫德高尚,而且勤儉持家、治家有方,多次被評為“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被四鄉八鄰津津樂道。[詳細]
    揚州市廣陵區東關街道瓊花觀社區
    目前擔任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東關街道瓊花觀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先后獲得“中國小巷總理” 、 “全國消費維權十大人物” 、 “江蘇省先進工作者” 、 “江蘇省優秀公務員” 、 “江蘇省三八紅旗手” 、 “江蘇省社區建設先進工作者”等省級以上榮譽稱號。[詳細]
    淮安市淮陰區王營鎮雙和社區
    1969年,李愛云懷著對英雄哥哥無比敬仰之情,年僅21歲的她只身從老家徐州沛縣來到淮陰縣劉老莊插隊,從此扎根在了這片土地上。1970年,李愛云剛到劉老莊不久,組織上就指名要求李愛云到復旦大學學習,但她毫不猶豫地把這一機會讓給了看守烈士陵園的一名工人的子女。[詳細]
    盱眙縣盱城街道五墩社區
    李銀江同志擔任桂五鎮社保站副站長,敬老院院長,工作中,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經常放棄節假日休息,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為桂五民政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平時工作繁忙,家中的大小事務基本全由妻子承擔,李銀江動情的稱她為家中的賢內助。李銀江夫妻在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攜手走過了這么多年。[詳細]
    連云港市贛榆區青口鎮后陳社區
    1999年三八節前,李新敏和幾個同事在一起聊天時了解到,贛榆縣高級中學有不少學生因家境貧寒而面臨輟學,這些孩子有的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有的家庭單親,重病纏身;有的經濟貧困,入不敷出。這一境況深深刺痛了李新敏的心。她暗暗下定決心,愿意做他們大家的媽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這些孩子們,讓他們走出困境,快樂成長。[詳細]
    南通市港閘區幸福街道幸福村社區
    楊鋒的善良和孝順感動了鄉里鄉親,大家也非常關心他的個人問題,紛紛熱心替他張羅,嚴娟父母更是著急,總覺得自己連累了他。2004年10月,經楊吉云單位同事介紹,如皋二案的女孩梁小霞被他信守諾言、大愛大義的行為感動,決定與他一起照顧兩老。[詳細]
    東海縣牛山街道利民社區
    楊靜和房林的家庭是組合家庭,夫妻倆是遠近聞名的恩愛夫妻。楊靜對待寡居婆婆關心備至。為了治療老人家的心理疾患,她刻苦鉆研醫學書籍,開展長期疏導治療。作為繼母,楊靜將長子房子皓視為己出。她和房林結婚后,楊靜堅決把在外寄宿制學校上學的孩子接回家,帶在自己身邊。[詳細]
    沭陽縣沭城街道健康社區
    楊鶴高家庭的家風格言是:“耕讀兩行守祖訓,清白做人正家風。愛國守法重誠信,敬業奉獻永不息。尊老愛幼傳美德,家庭和睦壽緣長。勤勞節儉杜奢華,清茶淡飯體安康。庭院整潔環境美,養花護草空氣新。讀書求知永奮進,為國爭光耀門庭。”《家風格言》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平時,家庭成員做到敬業盡責,努力奉獻,取得了諸多成績和榮譽。[詳細]
    江陰市華士鎮華西村
    吳協恩一直以吳仁寶老書記為榜樣,堅持做到“老書記身上好學的東西,我要先學”。從2013年開始只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資,不拿獎金,至今上級批給他的獎金已有1億元,全部留給了集體。他生活勤儉節約,受他的影響,子女們在事業上奮進,在生活上節儉,長子孫喜耀、次子吳茂在國外留學后,都先后選擇回村創業,為華西發展添磚加瓦。[詳細]
    無錫市濱湖區河埒街道產山社區
    64年來,吳成及其家庭先后榮獲解放獎章、“中國好人”、“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全國老干部先進個人”、“江蘇省十佳志愿者校外輔導員”、“無錫市優秀共產黨員”、“無錫最美人物”以及“全國禁毒教育先進家庭”、全國“最美家庭”、江蘇省“最美家庭”等115個榮譽稱號,書寫了 “一息尚存志不移,留作青年好范疇”的光輝篇章。 [詳細]
    鎮江市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高莊社區
    吳金川家庭是一個有著5名成員的幸福之家,勤勞樸實,互敬互愛,孝敬老人,其樂融融。在他的帶領下,全家多方籌措資金創辦留守兒童校外輔導站,用大愛為留守兒童構建了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吳金川一家人把付出當作一種幸福,苦了自己的小家,卻幸福了一個個留守兒童的家,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大愛。[詳細]
    鎮江市潤州區和平路街道桃園第一社區
    何以范老人今年93歲,自1984年離休以來,一直關心社區各項工作,將關心青少年,弘揚革命傳統作為自己的義務;將傳承傳統文化,提高社區文化品位作為自己的職責;將和諧社區建設,提高社區文明素質作為自己的責任。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親力親為,組織社區老年書畫愛好者成立丹青壯暮沙龍。[詳細]
    太倉市沙溪鎮岳王社區
    閔知行,沙溪鎮岳王社區的一名下崗女工。她是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得主、 “中國好人” ,她還是蘇州市愛心使者、太倉驕傲十大新聞人物。她常說:“獻愛心不應該成為一種負擔,也不會有終點,多做一次好事可以多幫助一個人,自己也可以多一點快樂。”[詳細]
    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陸郎社區
    在江寧區江寧街道陸郎社區,有著這樣一戶三口之家:丈夫汪龍干身患重病,自強不息賺錢養家的同時,醉心公益幫助他人。汪龍干24歲那年被查出患上了極為罕見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十四年來,他一共截肢了7次。患病多年來,汪龍干想過種種辦法靠自己謀生。令人感動的是,本身有殘疾需要幫助的他卻加入了愛心志愿者團隊。 [詳細]
    隱姓埋名捐款捐物27年,張紀清以他默默無聞的善舉感動了無數中國人,而他的背后,他的家人們同樣也在奉獻著他們的溫情和力量 “炎黃”感動中國。1987年6月28日,張紀清首次化名“炎黃”匯款1000元資助祝塘幸福院建設,此后27年間,從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炎黃”不間斷為慈善事業捐款。[詳細]
    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石塘村
    張蘇玲、李福寶家庭,是一個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這個其樂融融的家庭,曾經經歷了一場生離死別的厄運。先是公婆相繼病故,后丈夫又患了尿毒癥晚期,為了照顧病重的丈夫,張蘇玲毅然辭掉城里的工作,回村做起了屠夫,邊賣豬肉掙錢邊陪丈夫治療。[詳細]
    南通市崇川區鐘秀街道運河村
    18年前,他將手寫的“流動口腔科”的牌子掛在自行車后,走遍了南通的鄉鄉土土,免費為老人看牙、無私奉獻。18年里,他共為3729名高齡老人免費看牙近兩萬余次,每位老人均建有詳實的牙齒保健檔案。在他的服務對象中,既有吳錦泉這樣的“中國好人”,也有倡導中日友好的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之弟。[詳細]
    昆山市青陽街道富華社區
    張儉是一位基層政府的普通干部。2008年,他和妻子王婉婷遠赴廣西百色樂業縣邏西鄉民治完小支教1年,先后教授4個年級。支教期間,他們走訪唐色、那拉等村落,家訪百余名孩子,調研輟學和留守問題,開展學校第一屆“六一”兒童節,開設“微笑面對生活”、“你的夢想是什么”等系列心靈課堂。[詳細]
    南京市浦口區沿江街道新化社區
    在浦口區沿江街道,有這樣一戶家庭,小夫妻將公益當事業來做,他們不僅自己從事陽光事業,還帶動雙方老人做公益獻愛心,他們就是80后的小夫妻——張繼微、戴超夫婦。張繼微是東北姑娘,畢業后來到南京做老師,后來創辦了自己的教育機構。[詳細]
    常州市天寧區紅梅街道北環南村社區
    張源新夫婦,在愛子張鵬因病離世后的九年里,毅然接過兒子的志愿服務,加入了天寧區“一加愛心社志愿者服務隊” ,成為一名愛心志愿者,將兒子的愛心行動傳遞下去![詳細]
    常州市天寧區紅梅街道北環南村社區
    女兒張冰玉,雙耳110分貝極重度耳聾,陳卉夫妻沒有向命運屈服。陳卉,從一個原本令人同情憐憫的人,因為家庭的和諧,夫妻的同心,不但自己的孩子命運扭轉,更讓無數的孩子命運改變,家庭重獲幸福![詳細]
    揚中市油坊鎮同樂村
    1992年春,陳呂榮去北京出差,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時,發現升旗手戴的手套有點松,不大美觀,似乎也不大合手,便萌發了為國旗護衛隊研制專用手套的念頭。他和妻子曹小鳳雙雙辭去公職,創辦了友誼手套廠。擁軍領域不斷拓展。企業招聘,退伍軍人優先錄取;開展培訓,免費為部隊官兵服務。[詳細]
    灌云縣伊山鎮鎮西社區
    陳曉玲以博大的母愛,堅強的信心,三十多年艱辛的付出,讓殘疾的兒子讀完了小學、中學和大學,成為中科院心理所的一名博士后,被媒體稱為“中國版霍金” 。 王甦菁,1976年生,是一個腦癱兒。陳曉玲夫婦傾其所有,四處求醫,給孩子做康復訓練,使孩子四肢和語言的功能得到很大改善。[詳細]
    宿遷市宿豫區豫新街道豫苑社區
    在宿豫區豫新街道豫苑社區,提起老黨員陳斌一家,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他們家的良好家教、家風更是贊不絕口。今年70歲陳斌是一名老黨員,2009年從宿豫區政法委副書記崗位退休前,一直在機關工作,長期的黨員教育和崗位要求,養成了他正直沉穩的個性。[詳細]
    灌南縣新安鎮鎮郊新村
    武建華是地稅局計財科一名普通會計,20年來,她做的賬,挑不出毛病,帶過的徒弟,個頂個地優秀。2007年,她因工作出色被評為市優秀稅務工作者。武建華丈夫張國兵是一名教師,常年在農村工作。家的重擔幾乎全壓在武建華身上。正是武建華默默地支持,才使得張國兵放心工作,不斷進取。[詳細]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梅嶺街道豐樂社區
    鴻雁傳書,真摯愛情堅定妻子生活信念。1998年,正在備考軍校的范榮興,從收音機中聽到劉敏患尿毒癥的不幸遭遇,便寫信鼓勵劉敏樹立信心戰勝病魔,并隨信寄去100元。之后的幾年里,他一直與劉敏互通信件、互相鼓勵,經常把節省下來的津貼費匯給劉敏看病吃藥,最終范榮興克服家庭阻力和社會輿論壓力,娶劉敏為妻。[詳細]
    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方州社區
    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南京市六合區的周玉琴家庭視古訓為家教,以家教正言行。她孝敬公婆如自己親生父母,公婆視她如親生女兒,與丈夫相敬如賓、創業路上攜手并進,女兒取名“上善”,便是把“做人如水”的精神刻進女兒的生命里。“忠厚傳家遠,家和萬事興”。[詳細]
    儀征市真州鎮鼓樓社區
    70年來,周宏英先后動員家中10名男兒參軍入伍,為400多名部隊干部、戰士做媒;開辦為過往軍人提供服務的“長城旅館”,開通軍人免費乘車的“擁軍快客”,倡導并創辦擁軍協會,部隊官兵都親切地稱她為“兵媽媽”。[詳細]
    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港下社區
    周海江家庭,在當地群眾的評價中,是父慈子孝、和睦美滿的模范家庭;在困難群眾眼中,是熱心公益、厚德仁愛的慈善家庭。多年來,周海江家庭秉承良好家風,踐行公益、傳播大愛,將家庭的溫暖傳遞給身邊每一個有需要的人。[詳細]
    南通市通州區興東街道孫李橋村
    周福如是被招婿陸家的。當年,周福如妻子陸網英的父親一直患病,陸網英母女借盡了親朋之債,為其治療。陸網英為此未能上學。身為教師的周福如不嫌陸家之貧,毅然去陸家擔責。周老師從教40年,早在1991年就被原南通縣委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此后,榮譽不斷。周老師的獎證獎牌都有妻子陸網英的一半。[詳細]
    泰州市高港區胡莊鎮史莊村
    在泰州市高港區胡莊鎮提起史記宏、趙玉芳夫婦,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趙玉芳是胡莊鎮一名普通的戶籍管理員,丈夫史記宏做工程包工。結婚時他們夫婦二人就約定“努力工作,事業有成,回報家鄉”。愛心不會付流水,趙玉芳的實干精神,樂善好施的行動,既為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也贏得了周圍群眾的尊重與愛戴。[詳細]
    泰興市黃橋鎮東進新村
    趙明生夫婦是兩位年近70歲的退休老人。他們放棄了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愜意生活,自愿與麻風病康復者同吃同住、義務照顧他們,至今已近七個年頭。從剛開始的拙手笨腳,到如今的駕輕就熟,老兩口用了近半年時間。如今夫婦二人分工明確。趙明生專門給康復者包傷口,張吉蓮主要負責他們的生活起居,給他們洗頭或者洗澡。[詳細]
    睢寧縣睢城街道東升社區
    在睢寧縣睢城街道東升社區,有一個溫馨和諧的4口之家,家主叫侯大偉,20多歲卻選擇了一般人聞之色變的職業——殯儀館遺體美容師,并且以一副從容的心態在這樣的崗位上一干就是8年,為了逝者的尊嚴,他把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殯葬事業。大學畢業后侯大偉到睢寧殯儀館參加工作,他每天早上7:50準時到崗直到下午下班,十來平方米的化妝間、冰冷的操作臺就是他工作的地方。 [詳細]
    淮安市清江浦區柳樹灣街道富強社區
    姜貴才的家庭是一個三口之家,在這個溫馨的家庭里,妻賢子孝,生活文明和諧,家庭幸福美滿。姜貴才夫婦相處非常和睦,丈夫姜貴才是一名人民警察,家中老人體弱多病,兩個哥哥和一個妹妹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殘疾,他就用自己的工資贍養老人、墊付醫療費和接濟家庭、供妻兒生活。[詳細]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采菱社區
    家境貧寒,夫妻勤儉持家,但他們對于老人卻是盡心盡力。給婆婆買愛吃小籠饅頭,給公公買愛吃的糕點、水果,每天不斷。吃魚要將魚刺剔出,飯菜要調換花樣。婆婆癱瘓后,除了伺候吃喝拉撒,還要勤洗勤換,保持老人干凈整潔。夏天用輪椅推著老人到外面乘涼,冬天陪老人一起曬太陽。[詳細]
    蘇州市姑蘇區桃花塢街道養育巷社區
    車禍、下崗、癌癥……厄運不停地襲來,然而日復一日,四家人卻越抱越緊,在費彩娥這個長嫂的凝聚下圍坐成“桃花塢里第一家”。當上爺爺奶奶的四兄妹身體健康,小輩們事業有成。[詳細]
    泰州市海陵區城北街道東街社區
    姚其同,一位普通但又善良堅強的女性,將因病致殘的三姐和年邁的母親作為“嫁妝” ,帶著她們一起生活,這一堅持就是四十年。”正是因為她所謂的傻,身邊的親人才過上了平凡而滿足的生活。[詳細]
    徐州市泉山區王陵街道光明社區
    班開玲,共產黨員,現徐州泉山區王陵街道光明社區書記、主任。她全家八口人,住泉山區黃河景園小區,從2005年至今,兒子女兒先后結婚后一直生活在一起11年了,家庭和睦,父子同心,母慈子孝,一家人幸福美滿、和睦相處,是社區廣大居民的楷模,她視社區為家,社區的各類公益慈善活動全家老少齊上陣,忙得不亦樂乎。[詳細]
    淮安市洪澤區高良澗街道崔朱社區
    夏寶國的老父親夏克智學習和從事書法學習研究80年如一日,真草隸篆均自成一體,隸書獨樹一幟,誨人不倦,培養一大批書法藝術人才,運用書法藝術參與文化交流,在國際國內書壇享有盛譽。夏寶國一家三代人以文化人特有的毅力與堅守,也以特有的中華文化自信,為挖掘、宣傳、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為新聞事業、為書法傳承、為群眾文化建設奉獻了智慧與汗水,譜寫了華美篇章。[詳細]
    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梅村社區
    顧萬春一家是三代同堂的書香之家、教師之家。他在工作中以吃苦為榮,以奉獻為樂,淡泊名利,求真務實。在任職的十多年里,他將這所籍籍無名的鄉村小學一步步打造成為教育優質、科研領先、隊伍精良、管理高效、設施先進、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學校。[詳細]
    蘇州市工業園區湖東社工委第五元素社區
    雙面繡,堪稱蘇州最鮮活的象征,在蘇州有這么一位巧手繡娘,用數十載堅守和創新思維與家人一同開啟了蘇繡文化的新篇章。在錢亞清看來,刺繡不能只關注給自己帶來多少財富,它更需要有耐心、韌性的人去溫柔地呵護,“蘇繡”已經融入她的生命,她會和家人一起終身守護這份 “蘇繡”事業。 [詳細]
    揚中市三茅街道建設一村
    徐紅兵家庭文化氛圍濃厚,全家人互敬互愛,積極進取、樂于助人,鄰里和睦、守望相助,深受街坊鄰里和社會的好評。他們一家繼承并發揚了尊老愛幼,互敬互愛的優良傳統;徐紅兵夫妻二人互幫互助,家庭和睦;七年公益路,徐紅兵家庭把公益事業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付出心血,無怨無悔。[詳細]
    濱海縣天場鎮徐丹村
    徐振理家庭五代人延綿不斷愛行鄉村:他的曾爺爺徐秀田是徐氏“東海堂”族譜中唯一一位好人,他的爺爺徐萬安在《家史》里記錄抗日史,他的耄耋父母徐邦石、管美云拾金不昧,他的妻子趙建平危難之中勇救幼童而負傷,他的兒子徐子丹一次捐獻血液800毫升采集血小板救助白血病人。[詳細]
    張家港市南豐鎮新德村
    殷志蘭7歲時被過戶到了沒有生育子女的姨媽家,由于大伯大娘膝下無子,她們也需要殷志蘭照顧。為了便于照顧6個老人,結婚時她與丈夫達成了“結婚不離娘家”的協議。從此,娘家6個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關心照顧8個老人的生活起居乎占據了殷志蘭生活的全部。 [詳細]
    揚州市廣陵區曲江街道璽園社區
    他們愛崗敬業,主動作為。高雁從2005年創立揚州市江都區小艷子志愿者協會以來,10年里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320余場次,幫扶弱勢群體1000余人次。楊建昌作為江蘇油田駐新疆項目部的基層單位負責人,勤勤懇懇的他也多次被評為江蘇油田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詳細]
    建湖縣近湖街道管舍社區
    幾十年來,在全家的大力支持下,唐光真的工資,除了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開支以外,大多數都捐出去了。在唐光真的帶領下,兒女輩、孫子輩們個個愛崗敬業,熱心公益,交特殊黨費、捐資助學、助困,大家都力所及地幫助別人。如今90多歲高齡的唐光真,還在同時資助著12名在校讀書的貧困學生。[詳細]
    淮安市洪澤區老子山鎮書院社區
    老子山鎮總面積30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灘涂約占90% ,鎮區面積4.8平方公里,鎮轄10個行政村、 2個居委會,總人口1.6萬人,其中漁民約占60% ,分布居住在湖區50多個灘頭上。[詳細]
    鹽城市城南新區黃海街道錢江社區
    唐健同志工作中勤學善思,積極進取,多次被表彰為優秀公務員、優秀稅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 2010年還被評為“微笑鹽城人物”稱號。[詳細]
    高郵市城南經濟新區南苑社區
    現為高郵市公安局警務督察大隊教導員的戚華春,在面對身患重病的妻子時,始終信守諾言,傾力為妻子四處尋醫診治,用他那單薄的力量護衛著家人,支撐著家庭,在他的帶領下,一家三口笑對特殊困難,用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弘揚了中華民族家庭傳統美德。[詳細]
    連云港市高新區郁洲街道河濱社區
    龔翔宇,一個閃光的名字,一個令國人和港城人驕傲的名字,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冠軍隊成員,女排國家隊年齡最小的隊員。[詳細]
    阜寧縣阜城街道林海社區
    崔九寧家庭,居住在阜寧縣阜城街道,家庭成員五人。崔九寧是一名殘疾人,小的時候,一場疾病阻滯了她的脊柱正常發育,成年后身高只有一米三幾。身體的殘疾,沒有讓她停下追求真愛的腳步。2005年,她和她的丈夫相識于網絡,兩個困苦的人擦出愛情的火花。很快,他們在現實中走到了一起。[詳細]
    連云港市連云區連云街道臨海社區
    在依山傍海、風景秀麗的連云港連云老街,有一座六十年代建成的郵電宿舍大院,在眾多的住戶中,居住著一戶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詳細]
    海安縣高新區鎮南街道鎮南社區
    蔣龍生自2002年從事反邪教工作以來,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滿腔的工作熱情,全身心投入,全力瓦解邪教組織、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他在工作中探索了“龍生工作法”等行之有效的反邪教經驗做法,成立“龍生工作室”、“龍生基金會”和“龍生服務隊”,先后教育挽救了400余名涉邪人員。他以真心幫扶工作對象,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解決就醫、子女上學、養老送終等問題。[詳細]
    南京市秦淮區洪武路街道龍王廟社區
    程航家庭是個三世同堂的五口之家,全家人遵紀守法、相親相愛、敬老愛幼、與人為善,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作為家中頂梁柱的程航是一名警察,更是一名警務信息化應用專家和偵查破案能手。從警25年來,先后被授予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并7次獲得嘉獎,2次被評為“南京市人民滿意警察”,多次被市局評為“十佳破案能手”、“偵查破案能手”等榮譽稱號。[詳細]
    徐州市泉山區王陵街道二眼井社區
    謝老師家8口人,6個黨員。節假日與生日聚會就像是在開支部會議、過黨日活動,大家互相勉勵,奮發向上,民主建言,共商家事。家里10歲的小外孫女都會給4歲的老外公提出改進意見,而謝老師會高興的欣然接受。謝老師家夫妻相親相愛,相敬如賓幾十年,從不臉紅,從不吵架,而子女們也耳濡目染,家庭生活幸福美滿。[詳細]
    宿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城中社區
    提起蔡玲娟,宿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社區城中花園小區內的居民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天早上,鄰居們都會看見蔡玲娟早早地出門買菜,然后匆匆回家照顧姐姐一家起床洗漱,送外甥上學……蔡玲娟今年45歲,歲月在她的眼角畫上了不少皺紋,頭頂也長出了白發,略顯黯淡的膚色、樸實無華的衣著,讓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蒼老些。[詳細]
    興化市茅山鎮集鎮社區
    蔡愛方家庭是興化市茅山鎮有名的“文化世家”,祖孫三代熱愛文藝,個個身懷絕技。他的父親蔡永明在文化站工作了近30年,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尤以茅山號子唱得最好。蔡愛方子承父業,目前擔任茅山鎮文化站站長。他走上工作崗位后,先后組建茅山號子藝術團、茅山民樂隊等多支文藝隊伍,常年為老百姓送上精彩的文藝活動。[詳細]
    溧陽市溧城鎮錦匯社區
    2015年,管林保家庭被評為“溧陽市勤廉家庭”、“常州市最美家庭”。2016年被省婦聯評為“江蘇省最美家庭”。他家的事跡曾先后被《常州婦女》、《常州國稅》、《常州日報》、《莫愁》等報刊雜志報道。2015年,管林保家庭被評為“溧陽市勤廉家庭”、“常州市最美家庭”。2016年被省婦聯評為“江蘇省最美家庭”。[詳細]
    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街道八卦花園社區
    廖志華和丈夫從小青梅竹馬,畢業后,兩人一個參軍,一個分在銀行工作。當得知丈夫要去大西北參加國防建設,廖志華選擇主動放棄了在很多人看來十分體面的銀行工作,毅然決然地追隨著丈夫的腳步,來到十分貧困的大西北支援三線國防建設,兩人帶著三個孩子一去就是30年。[詳細]
    徐州市云龍區大龍湖街道崔莊社區
    翟繼法,中共黨員,徐州市潘塘中學教師。他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勤于鉆研、為人師表。他家住徐州市云龍區大龍湖辦事處崔莊村,全家七口人,四世同堂。提起他的家庭,全村人無不交口稱贊。該家庭和睦相處、家風文明、家教有方、德行兼備,他們全家熱心于公益事業。[詳細]
    邳州市開發區吳閘社區
    潘穎在丈夫支持下用驚人的毅力和偉大的母愛,通過五年時間教會了患神經性耳聾的兒子說話,并和正常人一樣上了小學、中學以及大學。為了讓更多的聾幼兒做到“聾而不啞”,融入正常社會生活,她毅然辭去銀行工作,自費到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進行系統康復知識培訓,于2002年3月創辦了邳州市聾兒康復中心。[詳細]
    如皋市如城街道陸橋社區
    工作中,戴紅梅以“小家”暖“大家”。她給孤寡老人送錢送物,問寒問暖;對有前科劣跡的人員,積極幫助聯系就業;為轄區殘疾人家庭多方奔走。近年來,她為轄區8戶特困家庭申請辦理了低保,為9名重度殘疾人申請了輪椅,為10多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找到了就業崗位,向數十個殘疾人家庭推薦了鉤衣、手工編織等來料加工業務,幫助他們的家庭走出困境。[詳細]
    泰州市高港區口岸街道新城社區
    戴建軍是一名人民警察,現在高港公安分局工作,妻子袁亞琴是一名檢察官,現在高港檢察院工作。他們志同道合、比翼齊飛,是同事稱道的法治先鋒;他們尊老愛幼,和睦持家,是鄰居心中的模范夫妻;他們熱心公益、心系百姓,是群眾愛戴的公益模范。[詳細]

    主辦單位: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中國江蘇網(江蘇中江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蘇ICP備13001723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猛交xxxx| 4444www免费看| 日本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美女黄频视频大全免费的| 国产精品天天干| 一本大道在线无码一区|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男男暴菊gay无套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97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 妲己高h荡肉呻吟np|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欧美xxxxx高潮喷水|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高潮| 美国大片免费收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动漫|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黄色a级在线观看| 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 中文字幕日韩理论在线| 日本护士xxxx视频| 亚洲女人初试黑人巨高清| 清早可以吃西瓜吗| 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色噜噜噜噜亚洲第一| 国产男女在线观看| AV片在线观看免费| 女人扒开裤子让男人捅|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日本无吗免费一二区|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 ankhazone度盘| 女人十八进入一及黄特别片| 久久99精品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