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專題2024 > 專題|第九屆道德模范評選活動 > 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 繆梅清 > 事跡報道 > 正文
    七旬“拼命三郎”,成“最美逆行者”
    2025-01-07 16:28:00  來源:揚子晚報  

    一輩子沒有出市旅游,甚至市區都極少去,守護家鄉的這樣一種天生的使命感及榮譽感,讓他始終堅守在滅火防災的一線,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待命……在無錫惠山高新區(洛社鎮),提起繆梅清,大家都會紛紛豎起大拇指。1971年開始,他就在當地的五秦村當義務消防員,70歲出頭的年紀了,依然奮戰在救火一線,在惠山區周邊數十公里內,哪里有了火情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為當地的志愿者樹立了榜樣,成為當地政府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

    出身“消防世家”

    傳承“家訓”把救火責任扛在肩上

    今年74周歲的繆梅清,出生于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五秦村的一個“消防世家”:早在清朝年間,其爺爺就是當地的消防隊員(舊時稱“救熄會”或“救火會”,是民間消防組織,義務服務),父親接過“衣缽”后,更因力大無窮而格外有名,并特別受鄉親們尊重。到他這一輩,繆家人做義務消防員參與滅火救災的時間加起來超過百年。“繆家愛救火,一代傳一代”,成為繆家的“家訓”。

    耳濡目染之下,繆梅清自小對消防滅火的事就很熟悉,還經常跟著父親到處跑,見識了不少“大場面”。“我從小就跟在父親后面跑,一旦村里有火情,身為村里‘救火會’,我的父輩就開始敲響警鑼,喊人救火。父親救火要扛著救火器材,很辛苦,但他很開心,也很自豪!”

    1971年6月的一天,繆梅清正和父親在地里干活,突然傳來火情,說有個人家的草屋著火,還有個孩子可能在屋里,因為義務消防隊那一段時間缺人手,父親就把他也給拉上了,沒想到,還真發揮了“大作用”。“當時,那個出水設備突發故障,其他人搞不定,我會修,很快修好了,沒影響到滅火!”后來才知道,起火原因是一個孩子劃火柴找拖鞋,結果茅草蓋的房子就不小心點著了,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加上救火及時,也沒造成太大的財產損失。

    “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參加滅火、救人,從此以后,就沒停下來過!”繆梅清20歲不到時,自學學會了修機器,并會開車,被村里安排專門管集體農機的維修,后來,還成了農技站技術員,兼著電工的活,哪家線路有問題都找他。而除了“本職”工作及家里的農活,他把精力都放在了消防滅火救人的事情上了。

    繆梅清領頭,面向居民開展消防科普活動

    曾一天救5場火

    火場“拼命三郎”常年保持“臨戰”狀態

    在洛社鎮石塘灣西石環衛所院子里,有一處10平方米大小、不起眼的鐵皮房,是“繆家軍”的“消防司令部”,里面消防車、消防服、水帶等消防設施配備齊全。

    為了保證“消防車”正常運轉,他每天都會到這里來“上班”:檢查車輛的油量、儲水等,以及做一些常規養護,確保車輛隨時處在“臨戰”狀態,做到“火災現場在哪,他就及時出現在哪”。2003年7月的一天,早上7點,傳來一則火災信息,“繆家軍”快速出動。由于處在事發地附近,對周邊道路熟悉,而且他們特制的消防車車體較小,適合在狹窄的鄉村道路上穿行,他們甚至比消防還更早到達了。

    一番奮戰后,火警解除。然而就在隊員們收拾車輛、清理水帶準備撤回時,又接到了火災電話,然后他們繼續下一個地點。那一天,他們一直忙到晚上11點半,參與了5場消防滅火。到最后,實在太累了的他,休息間歇就著草垛就睡著了,也創造了“一天救火5場”的特別紀錄。

    繆梅清在保養消防車輛設備

    由于火災具有突發性,為時刻保持“在崗”這么多年,繆梅清基本很少離開當地,連無錫市區也很少去。2000年大年初一,鄰近一個村子5間老房子失火,正在家里過年的繆梅清和隊員們立即驅車前往火場,從晚上10點鐘一直撲救到次日凌晨2點多鐘。此后,每到春節,繆梅清他們就開啟特別的“守歲”,“大過年的嘛,更要注意,所以我們經常整晚不休息,時刻準備,保證能隨時出動,守護大家的安全!”

    消防隊也是展示館,展示各式消防設備。張建波 攝

    他說,以前,由于人們的安全意識不強,消防設施也不健全,當地火災發生頻率較高,曾有一年發生了七八十起。如今,隨著全社會對消防安全的重視,加之消防設施的完備,還有消防安全監管的嚴格,每年發生的火災已經很少,且都是涉及到村民個人的一些小事故,多為私自燒垃圾、放煙花引起的輕微火情。“特別是工廠企業的安全生產,在消防方面管得更嚴,所以不太可能出現大的事故!”

    喜歡鉆研成“消防專家”

    為方便消防作業常年用“老年機”

    他說,當年,隨著父親們老了,他就和自己的哥哥、堂兄弟們開始接手,6個人組成了一支常態化的“民間消防隊”,并被周圍村民稱為“繆家軍”,活躍在當地及周邊區域的消防救災中,成為公共消防部門的得力“助手”。“最大的體會,就是救火的人得有魄力,要敢拼敢闖,深入火場是一種冒險,更扛著巨大的責任!”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如今,繆梅清的電話在無錫市政府值班室、110指揮中心、消防支隊等機構都“掛了號”,有些火情會直接聯系他們處理。而他的足跡遍布無錫市惠山區石塘灣地區及玉祁、前洲、劉潭等鄰近鄉鎮,周邊出現火場,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與此同時,這么多年來,繆梅清還喜歡鉆研,親自動手改造裝備,并成為消防器材專家。因為他水平高,附近單位的消防設施“生病”都請他去“診治”,他只要一聽聲音就知道毛病,稍微一弄就“手到病除”,一些單位還聘他當“顧問”。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使用的一輛吉普改造的消防車,是當初別人準備贈給他個人的,但他認為,這是消防“寶貝”,就自掏腰包進行了改造,并在政府支持下,增添了更好的設備。“鄉下路窄,道路曲曲折折,吉普車跑起來,比那些寬大的消防車更靈活,所以更適合鄉村里的消防滅火。”

    這個“民間”技術專家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雖然年紀不算大,但基本不用智能手機,日常總是一部老年機在手。“智能手機在火災現場救援時碰水會壞掉,我已經損失了不少個手機了,還是老年機好,因為我要一直出去消防滅火嘛!”說起這些,繆梅清還有些不好意思。

    消防隊也是展示館,展示各式消防設備。張建波 攝

    50年撲滅火災3000多起

    民間消防人點燃志愿服務“熱情”

    在“繆家軍”的“消防司令部”里,擺放著多種消防設施,包括手工水龍、手扶拖拉機、美式吉普、北京212吉普消防車等,堪稱消防設施演變的一部“活字典”。

    2005年10月29日,江蘇省消防總隊將一面繡有“昔日救火幾十載,今朝無償捐器材”的大紅錦旗送到了繆梅清手中,感謝他無償捐獻祖輩傳下來的一臺距今100多年的清朝年間的滅火水龍。由此,繆梅清和他的“繆家軍”的故事越來越多被知道。據統計,50多年來,繆梅清帶領“繆家軍”義務救火,成功撲滅火災3000多起,為群眾減少財產損失2000余萬元。

    消防隊也是展示館,展示各式消防設備。張建波 攝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對這支隊伍也給予了更多支持,比如對消防設施設備更新、添置進行補貼,推薦繆梅清參加榮譽評選,逢年過節各級政府領導上門慰問等。他們的義舉獲得廣泛贊譽,繆梅清本人榮獲第五屆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等稱號,并榮登“中國好人榜”“江蘇好人榜”。今年4月份,又榮登“江蘇省見義勇為道德模范榜”。“我們正在為他申報‘全國見義勇為’榮譽稱號,希望進一步宣傳他的事跡,營造人人參與志愿服務的氛圍,讓公益成為洛社人的精神內核。”

    洛社鎮相關負責人稱,近年來,當地大力弘揚志愿者精神,成立“幸福義工”志愿服務團隊,以100多個特色志愿服務品牌為支撐,以機制為保障,護航志愿服務發展,將全鎮3萬余名志愿者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依托全覆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創項目、辦活動、揚氛圍,全鎮上下形成“爭穿紅馬甲、爭當文明人”的良好風尚,而繆梅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做這些事,我和兄弟們都很開心,整個人的狀態都很好。雖然都是義務的,但也收獲了大家的尊重,而且我認為,既然要做,就不要計較太多,就要做好!”而令他更為高興的是,如今,自己的兒子也光榮地加入到這支隊伍中,后輩們正在努力傳承“繆家軍”救火事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建波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