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山里寒冷的風一陣接一陣地拍打著窗戶。室內,前幾天剛接受過化療的吳凱,正和妻子在廚房緊張地忙著飯菜。12月24日中午,他要為幾個本月過生日的留守山娃舉行一個集體生日家宴。
隔壁的客廳,山娃們正嘰嘰喳喳地說著話。不一會,一個孩子來到廚房:“山爸山媽,我來端菜。”其他幾個孩子也趕緊過來幫忙。
不久前,吳凱查出了腸癌,治療休養時,他仍惦記著他幫扶的那些留守山娃,哪個孩子哪天過生日,他心里一直記著。
很快,餐桌上擺滿了菜、飲料、蛋糕。 蛋糕上,紅紅的蠟燭點了起來,一閃一閃,映著孩子們開心的臉。
21年來,像這樣的生日家宴,作為“山爸”的吳凱舉辦了多少次,他記不清了。他記得的是,在他和同事們的關愛、激勵下,一個個留守山娃像山里的雛鳥一樣,在一個個溫暖的新家里,不斷成長,展翅飛翔,飛出了大山,飛到了山外廣闊的世界……
■融媒體記者 陳華中 何劍峰 姜彩蘭
●“我不會讓自己班級的學生失學”
清晨,吳凱騎著自行車,穿過一條條山路來到學校時,太陽已經升到了遠處的山頂。吳凱走進初一的教室,點名,發現座位上少了三名學生。這時,有學生說,他們在家放牛呢。
吳凱的眉頭皺了起來。課堂上,他給學生們講起了他和大山的故事。曾經,他和這些學生一樣,也是山里的孩子。“后來我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現在,我又回來了,我想讓你們也走出大山,去感受大山之外不一樣的廣博的天地。”吳凱的話,把學生們深深地吸引了。
有學生問:“老師,怎樣才能走出大山?”
“讀書,好好地讀書,多學知識,這是我們山里孩子走出大山的最好出路!” 吳凱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用力地寫下了這句話。
這一天是2002年9月1日。從師范學院畢業后,21歲的吳凱走進了這所大山深處的學校——盱眙縣仇集中學,開始了他當老師的生涯。這是他給學生們上的第一堂課。
仇集位于盱眙縣的邊緣,與安徽接壤,這里是大別山余脈,偏僻,貧窮。不少人在山里生活一輩子,從沒走出過大山。
當晚回家的路上,吳凱又想起了那三個沒到學校的孩子。“只要我做老師,我不會讓自己班級的學生失學!”吳凱在心中這樣對自己說。
第二天傍晚放學,吳凱騎上車,直奔三個學生的家中。山路崎嶇不平,荊棘叢生,越往深處越難行。車子騎不動的時候,吳凱或推著車、或扛著車,摸索著找到了三個學生的家。這三個學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們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每到一家,吳凱一遍遍地和老人溝通,或用手機聯系孩子的父母,他告訴他們,只有讓孩子念書,孩子才可能有一個好的未來,家庭也才能有希望……回家的時候,漆黑的夜色裹住了大山。吳凱推著車,小心地走著,心中卻一陣輕松。
沒過兩天,那三個失學的孩子又回到了課堂。
在山里長大的吳凱知道,由于許多父母外出打工,這里的留守孩子特別多。僅他所教的班級,近40個學生中就有10多個是留守孩子。親情的缺失,導致他們變得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失去學習的動力,有的孩子早早地離開了學校。
為了讓班級的留守孩子像其他同學一樣正常的學習、生活,吳凱既做他們的老師,又做他們的家長。每天課外時間,他和這些學生聊天,聊他們父母在外打工的不易,聊如何做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人;每到雙休時間,吳凱就把這些孩子帶到家里,和他們一起擇菜、洗菜,搞家庭聚餐;到了節假日,吳凱還帶著他們走出大山,去看電影、去游公園……
漸漸地,這些孩子臉上自信的笑容多了起來,性格開朗了起來,學習也有了興趣和動力。
●“叫我一聲‘山爸’,你們就是我的山娃”
有一年,中秋節快到了。吳凱在家訪中了解到,班級里有8個留守孩子的父母不回來過中秋。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決定把這8個孩子接到家中,過一個不一樣的中秋節。
中秋節晚上,做好飯菜后,吳凱脫下圍裙,拿來月餅和飲料,招呼孩子們圍著桌子坐下,笑著道:“今天老師陪著你們,通過視頻和你們的父母過一個隔空的中秋節。”
孩子們激動起來。吳凱拿出自己和妻子的兩部手機,讓他們一個一個和遠方的父母視頻通話。孩子們捧著手機,盯著視頻里好久沒見面的爸爸媽媽,淚水一滴滴地落在手機屏幕上;視頻里的父母,看著孩子在老師家過中秋節的熱鬧開心的情景,也濕了雙眼……
吃飯時,吳凱和妻子不住地往每一個學生的碗里夾菜。一個學生邊吃邊說:“吳老師,我有一年沒吃到爸爸媽媽做的飯菜了。”
還有一個學生羞澀地問:“吳老師,你們可以做我的爸爸、媽媽嗎?”
吳凱和妻子愣住了。隨即,他又笑著點頭:“我們都是山里人,如果愿意,你們就叫我們‘山爸’‘山媽’吧。叫我一聲‘山爸’,你們就是我的山娃。”
“山爸——山媽——”孩子們站起來,一個勁地叫著……吳凱和妻子將這些孩子緊緊地摟在懷中。
從此,在這些留守孩子的心中,吳凱不僅是他們的老師,還是疼愛他們的“山爸”,他們還有一個熱情的“山媽”,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2011年10月的一天傍晚,放學回家的路上,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走了吳凱的左腿。手術后,在家休養的日子里,吳凱心中最惦記的還是這些留守學生,從不同渠道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通過書信和電話,鼓勵他們自信樂觀,做一個不斷出彩的自己。一次,這些留守孩子結伴來到吳凱家中,看到失去左腿的老師,一個個都哭了。
一個學生擦著淚水問:“山爸,你以后還能給我們上課嗎?” 吳凱直點頭:“相信山爸,雖然我失去了一條腿,另一條腿也會站著回到課堂的。”
半年后,吳凱穿上假肢,重新站到了講臺前。
課后,吳凱回到宿舍,正用酒精給被假肢磨破滲血的膝蓋消毒,那幾個留守孩子敲門進來,把厚厚一摞試卷放在他面前,這是他不在學校的日子里他們取得的成績。吳凱趕緊放下酒精,一張張翻看起來,看著那一個個紅紅的“優”字,他笑了,忘記了腿上傷口的疼痛。
●“越來越多的‘山爸山媽’,給了留守山娃一個個溫暖的家”
全校247名學生中,69個是留守孩子。2016年初,學校的一項調查引起了吳凱的關注和思考。“幫扶留守學生,最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個家,給他們父母般的愛。”這是吳凱在關愛留守學生中深切的體會。
這么多留守學生,在父母不在的日子里,誰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這年秋天,在學校支持下,吳凱根據自己和同事們的工作經驗,發起實施了“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山娃“1+2=1”志愿服務項目,為學校每一個留守學生選配一對“山爸山媽”老師,組建一個愛心家庭。家庭組建好后,吳凱又為“山爸山媽”規劃了親情呵護留守學生的“五個一”活動,即每天一次看望問候、每周一次溝通交流、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學期一次親子活動、每學年一次節日陪伴。
從此,在仇集中學,每一個留守學生都有了一個新的家。每到雙休日或節假日,“山爸山媽”們或帶他們回家聚餐,或陪他們一起做游戲,或和他們走出大山,去城里游玩、看電影……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他們在新的家里,被“山爸山媽”呵護著。
山綠了又黃,黃了又綠。送走了一批留守孩子,又迎來了一批新的留守山娃。“山爸山媽”的愛猶如雨露一樣,滋潤著一批批留守山娃的心田,使他們茁壯成長。
7年來,吳凱和他的同事們組建了78個“愛心家庭”,讓300多名留守學生過上了有家有愛的生活,這其中就有吳凱夫妻“認領”的54位留守山娃。
“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山娃項目引起了社會的關注,2019年3月,盱眙縣推廣了這一做法,在全縣中小學組建3000多個“愛心家庭”,4000多名留守山娃有了“山爸山媽”。在一個個新家里,“山爸山媽”用他們的情和愛,陪伴著這些留守山娃學習、生活。
2019年夏天,教育部安排課題組赴盱眙調研“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山娃志愿服務項目實施情況。同年,該項目獲得江蘇省第四屆志愿服務展示交流大會金獎。2021年,該項目入圍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
作為項目的發起人,這些年,吳凱先后榮獲淮安市“最美教師”、江蘇省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蘇教師年度人物等稱號,榮登了“中國好人榜”,不久前,還入選江蘇省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推薦名單。
對這些榮譽,吳凱看得很淡。他在一篇筆記中寫道:“我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山爸山媽’,給了留守山娃一個個溫暖的家;我欣慰的是,那些走出大山的留守山娃,如今又一個個回到了山里,用他們的青春和才智建設美麗的家園!”
臨近新年的山區格外寒冷。又是一個周末,暖暖的陽光灑在那彎彎的山道上。放學了,一個個留守山娃背著書包,走出校門。一位位“山爸山媽”老師,將他們送到路口,看著他們或坐著公交車,或坐著爺爺奶奶的三輪車,漸漸地遠去。
在吳凱看來,這是大山里最美的風景。
吳凱為留守山娃們過生日。(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