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專題2024 > 專題|第九屆道德模范評選活動 > 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 吳 凱 > 事跡報道 > 正文
    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吳凱:單腿托起山里娃的幸福生活
    2024-12-27 15:03:00  來源:淮安殘聯  

    2024年12月16日,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公布,吳凱入選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此前,吳凱曾獲江蘇省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蘇教師年度人物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自強不息的吳凱,扎根山區22載,單腿立教已13年。雖然只能“獨立”行走,他卻用自己親身經歷和堅毅品質感動著一批又一批師生,成為學生口中的“鋼鐵站神”,同事眼中的“硬核校長”,更是留守娃心中的“暖心山爸”。

    學生口中的“鋼鐵站神”出生于1981年的吳凱,默默無私地奉獻在“特殊教育”崗位上。2002年,吳凱從師范學院畢業后選擇來到盱眙縣仇集山區當老師,2011年的一場車禍,吳凱左腿截肢。至今他的殘肢里還留著兩塊鋼板,到下雨天就隱隱作痛,但他卻將自己當作教育學生的“資源”,每當學生有厭學情緒和自卑心理,他總能以自己的堅強與樂觀感化學生,增強孩子的信心。學生們從吳老師身上品讀出了“生命的價值就在于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意義。吳凱一直堅持做班主任,“他的工作量比我們老師高出許多。”他的同事都很佩服,“他上課都是‘一站到底’。”對此,吳凱總是說,“坐著上課沒有狀態,學生也不會投入進來。為了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一定要跟正常老師一樣,這樣心里才踏實。”因為長期站著授課,吳凱原本健全的右腿關節現在已經彎曲,走得多了,或者站得久了,膝蓋還會被假肢磨破滲血,因此他的辦公室里常備著酒精和棉簽來消毒。師生們都很心疼他。擔任校長后,吳凱除了上課還要做好管理工作。操場、食堂、宿舍,哪里有學生哪里就有他蹣跚的身影,每天都要走一萬步以上。他早上六點四十到校,晚上十點半等學生下了晚自習再回家,幾乎一整天都在學校里。他的一言一行,師生們看在眼里,感動在心中。他的“與眾不同”贏得身邊人的敬佩,學生們背后親切地稱吳老師為“鋼鐵站神”。

    同事眼中的“硬核校長”擔任校長后,吳凱更忙了,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時刻牽掛心中。一次家訪,吳凱發現許多農戶在拆遷中,將石碾、石磨、拴牛石等“老古董”散落在廢墟上,他靈機一動,“這不就是進行勞動教育的最好載體嗎?”于是,學校“石博園”計劃在他心中醞釀。“下鄉收石”便成了吳凱又一份工作。剛開始,有些村民把他當成文物販子不愿搭理,經過多次登門拜訪,耐心解釋,村民們對學校為孩子成長著想的舉措很是感動,很多村民主動捐出家中的老石器。吳凱帶著同事們鍬挖、手抬,將100多件老石器搬進了校園。目前,小小“石博園”已成為孩子了解農耕文化,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基地。為了給孩子們送上夏日清涼,吳凱多方“化緣”,為學生宿舍配置了42臺吸頂搖頭扇,為9個班級安裝了18臺掛式空調。想到城里孩子從小就送到藝術培訓班,去感受“琴棋書畫”的魅力。“大山里孩子也需要音樂!”吳凱很是著急。2019年,恰好學校里來了一位古箏專業的音樂老師,吳凱立刻想到成立古箏社團,為孩子們插上音樂的翅膀。然而,學校卻連一臺古箏都沒有。面對學校有限的經費,古箏成了吳凱一塊“心病”。于是,吳凱又到處拉贊助,為山里的孩子們籌得20臺古箏。“特別喜歡古箏,真好聽!”學生劉璇在老師手把手指導下,第一次彈起了古箏,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自2019年擔任校長以來,吳凱先后為學生募集了10多萬元的財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貧困學生家庭的負擔。還積極籌措80萬元用于校園改造建設,如今的校園煥然一新。“吳校長心里裝的都是學校和他的學生。”他的同事說。

    留守娃心中的“暖心山爸”仇集中學地處蘇皖交界的山區腹地,全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其中有不少還是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教育、安全、生活、心理情感等諸多“留守問題”,像一塊大石頭壓在了吳凱心上。“給他們一個‘家’才是最好的慰藉。”在學校的支持下,2016年,吳凱發起實施了校園關愛留守學生“1+2=1”工程,為學校每一個留守娃結對一名“山爸”老師和一名“山媽”老師,組建成一個“愛心家庭”。對留守學生小劉(化姓)來說,有了“山爸”“山媽”后,年夜飯都有了久違的“家的味道”。吳凱得知小劉的父母無法回來過春節,便邀請她和她的爺爺奶奶到他家吃年夜飯。除夕夜,一起包餃子、放鞭炮、搶紅包,一大家子好不熱鬧。吳凱扎根農村中學任教20余年,為留守學生免費提供周末托管服務,吳凱和他愛人先后“認領”了54個留守山娃,并為學校300余名留守山娃結對了52位“山爸山媽”。2020年10月,該項目作為往屆優秀志愿服務精品項目,受邀參加第五屆江蘇省志交會展。2021年3月,該項目入選2020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山爸山媽”已成為“善道盱眙”精神的最好詮釋。

    面對獲得的榮譽和取得的成績,吳凱很是平靜,“作為一名80后鄉村學校的校長,要努力讓這所大山里的學校和城里的學校一樣,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沃土。”

    責編:秦春鳳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