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這本小冊子是我們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希望你保藏它,并把它傳遍開去,讓每個人都知道:幾千年的壓迫快要被消除了,一百年來志士仁人奮斗以求的新中國就要誕生了!大家快行動起來,迎接這個新的偉大事變?!边@是1947年,寫在《文萃》叢刊中的一段話。這段話的作者,正是當時《文萃》叢刊的主編,雨花英烈陳子濤。
1945年,抗戰結束后,《文萃》周刊在滬寧杭地區悄然出現。周刊主要揭露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陰謀,并很快在國統區的民主人士、進步青年中流行。國民黨一名高官曾說:“一期《文萃》雜志的威力,勝過解放軍的一師人馬。”
1947年,國共和談完全破裂?!段妮汀分芸焕樟钔??,轉入地下。雜志主編黎澍被迫前往香港。在這關鍵時刻,身在上海的陳子濤毅然接任了《文萃》雜志的主編工作。
面對《文萃》發行的特殊環境,陳子濤改變了刊物的發行方式,將雜志大小改成了32開本的小冊子,每期換一個名字,發行時間由周刊改為不定期秘密發行,巧妙地躲避了國民黨特務的追查,得以順利發行,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內的一個重要思想堡壘。有讀者評價:“它叫人在黑夜里看見曙光,在苦難中獲取希望,在驚濤駭浪中堅定信心。它告訴人真理不滅,它給人以勇氣,使你能夠在遍地槍刺中邁步前進!”
作為《文萃》的主編陳子濤承擔著刊物的約稿、編輯、校對等眾多工作。為了避免特務發現,他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常常挾著老舊公文包,出沒于上海的街頭巷尾,輾轉于朋友的住所之間。后來,黨組織考慮到他的安全,特意撥了一筆錢款,讓他去租賃一處公寓,以便隱蔽。陳子濤卻把錢作為稿費付給了雜志的作者,自己依舊無錢租房,借住在雜志的發行人員駱何民家里。
1947年7月23日夜,陳子濤在上海被捕入獄。1948年12月27日夜,陳子濤被活埋在了南京雨花臺。他以筆為槍,在黑夜中呼喚光明,自己卻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