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南京 > 正文
    南京:火紅春聯映古城 楹聯文化傳千年
    2025-01-24 09:30:00  來源:南京文明網  

    1月18日,2025年第十季“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揭聯儀式舉行,開啟了乙巳蛇年新春序幕。圖為玄武門上懸掛的春聯。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崔曉 董家訓 攝

    1月22日,南京高淳古柏街道戴家城村開展“墨韻凝情 送聯添彩”活動,多名書法家現場揮毫,為村民書寫春聯和“福”字。通訊員 魏宏偉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段仁虎 攝

    當650多歲的明城墻城門掛上巨幅春聯,當千家萬戶的大門上貼起火紅的春聯,南京城充滿了迎接春節的喜慶氣氛。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聯則是春節重要的文化符號。楹聯習俗是國家級非遺,作為楹聯的一種,春聯因雅俗共賞,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內容集傳統詩詞歌賦等文學精華于一身,凸顯著南京這座世界“文學之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

    外國留學生體驗春聯創作

    “太厲害了!”1月18日上午,2025“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揭聯儀式舉行現場,前來參加活動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王熙龍看著長達15米、寬2米的乙巳年中華門春聯,發出了由衷贊嘆。他在現場還體驗了寫春聯、書法創作等,直呼:“太好玩了!”

    當天,隨著古老的城墻與火紅的春聯相碰撞,南京人迎接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的序幕就此拉開。“靈蛇勻水墨,繪一卷祥圖,橋連巷陌春春暖;矯燕探城樓,分千年福寶,路指中華步步高。”在熱鬧的鑼鼓聲中,乙巳年中華門春聯如同打開一幅春意盎然的畫卷,表達了人們美好的新年愿景,吸引許多市民游客駐足觀賞。

    連續舉辦十年的“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活動,已成為南京春節新民俗。人們習慣帶幾副春聯回家過年,在活動現場指導創作的江蘇省青少年書畫協會會長潘永斯告訴記者,一到年底,寫春聯、送“福”字就特別受歡迎,一天要轉好幾場。

    王熙龍已在南京度過好幾個春節,他說,南京過年的氛圍特別好,精彩紛呈的活動總是將整個城市襯得非常熱鬧。

    最早的楹聯誕生在南京

    春聯是楹聯的一種,在南京,楹聯文化呈現出高雅與通俗齊飛、傳統與創新并進的景象。

    據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名譽副會長袁裕陵介紹,南京是我國楹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最早的一副楹聯就誕生在南京。《譚嗣同全集·石菊隱廬筆記》記載,南朝梁代著名文人劉孝綽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做官,晚年因厭惡官場傾軋罷官不出,并在家門題了“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謝絕會客。這應該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副對聯,比五代時期后蜀主孟昶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聯早了400多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劉孝綽的三妹劉令嫻也是文學家,曾作一聯“落花掃仍合,聚蘭摘復生”,成就了聯壇的一段佳話。

    到了明朝,朱元璋對楹聯文化的發展和普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不但讓別人寫春聯,自己還動手親撰聯語。此外,在文學創作重大母題“金陵懷古”的影響下,金陵楹聯憑借深厚的歷史積淀、高度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也顯示出獨特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

    2019年12月,南京榮膺“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成為最早獲此殊榮的副省級城市。

    楹聯文化走近大眾

    “曾于冬夜觀書史,今待春朝覽物華。”春節將至,和往年一樣,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家的門上已早早貼上了自撰的春聯。

    今天的南京,楹聯被通用于各種建筑,與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與人們的世俗生活緊密相連,包括用于各種生日、升遷等喜聯當中。作為重要的民俗文化,春聯是楹聯中最具特色的一大類,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實用性、群眾性和時代性。

    據袁裕陵介紹,南京楹聯文化建設正處于飛速發展當中,楹聯活動常態化、普及化工作一直都在持續推動,包括在莫愁湖、賞心亭、夫子廟、溧水狀元坊和高淳漆橋老街等地打造“楹聯文化一條街”以及楹聯文化公園、景區等。

    據了解,南京楹聯愛好者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都有。秦外初二學生王一涵也創作了一副對聯:“玄武門啟,憶昔年盛事,勸業會開,湖光山色收眼底,盡展金陵古韻;乙巳福臨,迎八方來客,文旅途興,虎踞龍盤今勝昔,長昭盛世華章。”王一涵告訴記者,在撰寫對聯之前,她利用周末進行實地踏訪,而且花了功夫去了解有關玄武門的歷史。“楹聯在語言上很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練習楹聯創作,能夠讓我們更加精準地用詞。”在王一涵看來,楹聯的內容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助于提煉觀點和內容,楹聯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更好地走近傳統文化,為寫作增添文化底蘊。(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峰)

    責編:孫婷婷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