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南京 > 正文
    應對學生心理危機,南京“21天雙陪伴”給出解法——家長,請先過來談談“心”
    2025-02-20 09:06:00  來源:新華日報  

    2月7日,南京市秦淮區教育局推出并申報的“21天雙陪伴:家校共護心理高危學生健康行動”入選2024年中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心理高危學生”,這個陌生詞匯背后是一個邊緣人群。抑郁、焦慮、暴躁、自我封閉、挫敗感重……這樣的學生占比雖不算高,但有增加趨勢,尤其在科學介入干預方法和跟蹤評估機制相對匱乏、難以形成救治合力的當下,這些孩子的家長往往不知所措。矛盾何解?記者進行了調查。

    “響個不停”的心理咨詢熱線

    2月11日,全省中小學生春季開學前夕,無錫市夢圓公益服務社志愿者馬靜雯忙著在社區“收心班”教學。“開學前一段時間,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能否轉換到開學狀態感到焦慮,所以我們開了3天‘收心班’,很多家長和學生都反饋效果很好。”

    從事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近4年,馬靜雯收到過很多家長和孩子的求助。“學習壓力、家庭期望、性格孤僻……當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面對心理健康帶來的挑戰。”馬靜雯說,社區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電話以前很少響,“現在是每天響個不停。”

    醫療機構感受最直接。“我們心理醫生和診室經常供不應求,甚至可說是‘一號難求’。”南京腦科醫院副院長姚志劍說,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數量增長快,呈現低齡化特點,中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情況增多,且問題類型多,青少年心理階段性和多樣性問題交織,“所以,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處理起來很棘手。”

    “21天雙陪伴”家庭陪伴師、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教師吳媚說,醫院的情況是一種“終端顯示”——因為人們總是撐到不行才去就醫。創立“21天雙陪伴”的江蘇省教育學會心理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楊靜平,2015年就開設了一門集中授課的家長夜校心理課,原因是家長排隊約咨詢,“一對一”根本來不及。“幸福合育”社會機構創始人劉春波記得,當時一共3個微信家長互動群,都已500人滿員,仍無法滿足各類家庭心理教育咨詢需求。這也是“21天雙陪伴”提出的動因。

    孩子為何“不聽我講”?

    梓銘(化名)母親發現孩子說自己“很難受”,是幾年前梓銘念高二時。“我兒子是藝術生,文化、專業學習壓力都很大,加上又擔任班長,由于性格順從不懂拒絕,老師安排了很多班務給他做。”想事事盡善盡美,梓銘陷入了挫敗感強、能量極低的狀態,“我們每天見到他,不論如何開導,他都是一副累到不想開口的狀態。”

    就醫后,梓銘被確診為中度抑郁。老師表示理解,也批了假,但梓銘依舊狀態低迷。母親遇到了楊靜平。“梓銘當時狀態很‘喪’,母親更多是慌張。按照當前社會心理咨詢慣例的每周一次,已經不足以支持這個家庭,于是我們采取了‘雙陪伴’——就是先陪伴家長,讓父母情緒穩定下來,然后建議母親帶著兒子每天寫日志,記錄的同時讓孩子逐漸冷靜。”同時,楊靜平請家長帶孩子多運動,全家后來共同選擇騎行,終于幫助孩子找到情緒出口。

    梓銘癥狀較輕,不到21天和父母就逐漸“走出來”。案例中,梓銘父母平時很忙,只能盡量搞好后勤,陪伴過少導致了心理問題。其實,中度抑郁的梓銘在楊靜平接待過的孩子中還算比較正常——至少愿求助、無自傷自殘傾向。正讀高二的小梁就要嚴重得多。父母對小梁從小要求就很嚴,進入初中逐漸無法輔導功課,依然不時提些意見和要求。“我覺得他們根本不了解我,沒有權利對我再提要求。”小梁說。

    后來,逆反的小梁和父母除了打招呼,幾乎“零溝通”,壓抑的小梁“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擔心孩子的母親付出了生硬的“陪伴”——小梁寫作業,她就一旁盯著,還不時“塞”過來她認為適用的學習方法,導致矛盾不減反增。去年底,小梁感到大腦已無法支配自己的身體,才向母親開口。

    幸而,通過家庭教育陪伴師引導,兩代人共記一部家庭日記,逐漸打開了彼此心扉。日記里,小梁把記憶里和父母鬧過的矛盾與當時的心境一一寫下,父母也會如實點評。小梁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小時候被陌生小孩和其家長欺負,媽媽收到求助目光卻毫無反應,事后還冷嘲熱諷。小梁母親批注道:自己那時也年輕、好面子!如果現在再遇到類似情況不會袖手旁觀。“他們開始意識到,或許過去家庭教育有一點‘自以為是’,于是逐漸慢下來傾聽我的聲音。”小梁說。

    “小梁家問題出在家庭功能上,父母如果適當‘退一點’、理解一些,或許就不會變成后來的樣子。”楊靜平告訴記者,老師和家長看到孩子出現問題,往往習慣居高臨下說教責備,沒有共情。從心理學角度看,尚未建立穩固信任時,總是先入為主批評教育,孩子的防御機制會很快形成,最終導致“為什么我剛開始教育,小孩就‘砰’地關上房門”“為啥孩子總是習慣鎖上自己屋里的抽屜”“為什么小孩哪怕去找網友訴苦,也不跟我說”……

    孩子生病,家長“吃藥”

    “實際上,無論是第三方還是在其他崗位為青少年心理問題殫精竭慮的醫生、志愿者,都發現問題主要源自家庭。”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師范)專業教師任玉潔說。馬靜雯也感慨,“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會做父母,家長也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家長。”

    在為社區居民提供心理咨詢、親子活動,消散家長和孩子不良情緒的工作中,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天豐社區網格員胡茜注意到,“孩子的大部分心理問題是家長情緒轉移的問題,很多家長在教育方式上過于粗暴,心理還不成熟的孩子無法接受,就會造成部分心理問題;家長的負面情緒流動會帶到孩子身上,孩子情緒沒有出口的話,也會產生心理障礙。”

    “學校心理咨詢師和孩子是師生關系,有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也不愿意去醫院,家長就會帶孩子來婦聯的家庭教育指導站。”無錫市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部長鄧麗潔從事婦兒工作多年,在全國婦聯系統率先成立以婦聯干部個人名字命名的“麗潔家訪工作室”。她介紹,婦聯在校、家、社協同中主要做“校園圍墻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方法論是“魚有病,要治水”,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和指導家庭教育、支持家長成長。

    鄧麗潔說,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金錢,“我們能做的就是賦能家長,動員家長來咨詢、學習、成長,把家長帶出來。家長自己能量足了,才能夠把孩子一點一點地帶出來。”

    同樣是“先把家長帶出來”的思路,楊靜平的實踐,是陪伴師先陪伴家長,再由家長陪伴孩子的“雙陪伴”。“‘雙陪伴’最大的創新,就是先讓處在崩潰邊緣的家長平復情緒、重獲能量、重拾信心,再通過陪伴和轉變家長,引導他們幫助孩子,從而重建家庭內部的互動模式。”楊靜平說。

    “心理困境學生常常因病導致生活范圍收縮,人際關系趨于家庭化,康復過程受家庭成員關系、家人心理狀態以及親子互動質量影響很大,因此要加強對家庭的指導與支持。”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助理殷飛也贊同由家長入手的思路,并建議實操中通過知識普及,鼓勵家長正視并帶孩子接受系統醫學干預,對家長進行科學家教指導,修正不良親子互動模式,為孩子康復創造積極的家庭心理氛圍。

    營造多方協助和多元評價的外部環境

    行之有效的“21天雙陪伴項目”已在培養更多陪護師。但由于項目運轉以公益形式為主,陪伴師也是純志愿服務,任玉潔擔憂后續是否能在更大范圍推廣。

    在專家看來,家校、社會要打配合、成合力。正如姚志劍所說,作為一個系統問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一定要早期干預,由專業人員提供專業幫助,家長學校共同配合。殷飛建議,大方向上要通過家校合作提升家長陪伴能力,通過家醫合作緩解家長焦慮心態,還要在學校主導下,醫校家合作構建康復信息聯動機制,給予康復中的孩子和家長以社會功能恢復的希望。“要重視心理健康高危孩子的社會生活生態修復,學校和社區要為處于康復狀態的孩子協同提供社會支持服務,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在活動中提升價值感,促進心理康復的進程。”殷飛說。

    營造讓一個個家庭不再焦慮的大環境也很必要。鄧麗潔坦言,“唯成績論”使社會對孩子的評價標準單一,許多孩子除了學習,缺少現實生活的體驗和磨礪,一旦在學習上受到挫折,容易自我否定、自我攻擊。楊靜平也認為,在焦慮內卷的大環境中,家庭化身追求績效的幫手,家長自動變成“第二教導主任”,她常對一些崩潰邊緣來求助的父母說:“你先讓孩子活下來,跳出固化的‘一元評價體系’,換個角度,每個孩子都很厲害,不存在沒有未來。”□ 本報記者 李睿哲 程曉琳 徐睿翔 陳月飛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