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太倉城廂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不斷探索“因時制宜”服務模式,持續完善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中央廚房”、以基層群眾為“服務終端”的“量販式”工作機制,解決供需不匹配、時空不對位的問題,提升文明實踐服務效能,推動文明實踐陣地大門常開、內容常新、活動常態。
天天“見”,日日“新”
推動文明實踐“四季常新”
城廂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努力拓展文明實踐覆蓋面,持續唱響文明實踐“四季歌”,“零距離”服務群眾。
開啟四季篇章。從今年3月9日的首場秀開始,“文明一起來”全民才藝秀歷經9個月,分為“暢享春天”“繽紛夏日”“歡慶金秋”“情暖冬季”四個篇章,已成功舉辦了37場活動,共有上百支參演團隊及個人帶來戲曲、太極拳等20余種不同類型的表演,其中花神秀專場的“花神巡游”得到《蘇州日報》頭版關注。
抓好重要節點。為了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城廂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結合時令變化和節日特色,推出了如“太豐年味”民俗文化節、獨溇小海冬捕節、“歡樂金倉湖”端午龍舟競渡賽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超百場,惠及群眾超10萬人次,讓群眾在民俗體驗中感受文明實踐的溫暖。
從“區域”到“全域”
促使文明實踐“全民參與”
以“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為工作目標,城廂鎮不斷拓展文明實踐陣地,推出文明實踐項目,擴大文明實踐“朋友圈”。
豐富活動場景。今年以來,城廂鎮致力于促進商圈建設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編織商圈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網”,將文明實踐“周末模式”“夜間模式”與商圈相結合,推出古韻城廂文化市集、非遺文化巡游、非遺手工、全民大灌籃、百姓大舞臺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進一步盤活商圈資源,激發文明實踐活力。
打破資源壁壘。整合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等文明實踐資源,拓寬文明實踐服務半徑,釋放“1+1>2”的協同效應,開辦稻田讀書會、小歌手展演等活動。通過統籌共建、雙向互動,盤活各類資源,形成文化配送菜單和人才資源庫,邀請鄉村文藝能手和城市文藝人才互相交流演出,開啟“文化進城”與“文化下鄉”的“雙向奔赴”。
改“定時”為“擇時”
實現文明實踐“分眾服務”
對標不同群體和不同作息,城廂鎮推動文明實踐精準化服務不斷走實走深,讓文明實踐更聚人氣、更有溫度。
覆蓋“全面全員”。針對老年群體,在東林村睦鄰晚晴文明實踐點開設戲曲培訓班。針對兒童群體,提供周末繪本閱讀課程、暑期指導等服務項目,于暑期開設集中式課程化站點3個、分布式活動類站點21個,推出超200場假日活動。針對婦女群體,開設婦女權益法治講座、插花等活動。針對新就業群體,定期開展如勞動保障法講解、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識等百余場活動,約2500人次參與。針對企業員工,舉辦“社企杯”籃球賽、提供職工權益咨詢等服務。
推行“錯時延時”。探索夜校機制,落實文明實踐“周末模式”,打造“云上太倉”城廂鎮分中心“云上e課堂”,截至目前,已推出滿足不同群體需求、能普惠維持運轉的iPad數字插畫入門、美妝秘籍、智慧養育課程3期,全力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起來”“轉起來”“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