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珍,你現在可時髦啦!不叫赤腳醫生,改叫家庭醫生了!”呂大爺指著診療桌上的家庭醫生臺牌,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這是國家的好政策,就是為了給咱老百姓服務得更好!您可得多幫忙宣傳宣傳、支持支持!”趙建珍一邊回應,一邊露出質樸的笑容。作為昆山市張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姚站站長,趙建珍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生動而溫暖地詮釋了“家庭醫生”這個稱呼的內涵。
心系百姓,繪就居民健康“暖心圖”
南姚村不大,卻處處洋溢著溫馨。村里436戶家庭的情況和健康檔案,都深深印刻在老黨員趙建珍的心里,誰家老人該隨訪高血壓、糖尿病了,哪家的女兒、媳婦懷孕了,哪個孕婦快到預產期了,她比日歷記得還清楚,總會提前一一叮囑。村里不少老爺子愛抽煙喝酒,老太太們省吃儉用,飲食不太均衡,這些細節也都被趙建珍記在心里。她定期把大家喊到一起聽健康講座,給他們“洗洗腦”,耐心地講解健康知識,幫大家轉變健康觀念,慢慢改變生活方式。在趙建珍的努力下,南姚社區衛生站服務轄區的家庭醫生知曉率、滿意度都特別高。趙醫生辦公桌的抽屜里,存放著厚厚一沓獎狀和證書,這是她三四十年來用心守護、無私奉獻的最好見證。但對她來說,榮譽只是工作得到的認可,村民們對她的認可和信賴,才是讓她真正感到自豪的事。
趙建珍上門隨訪高血壓病人
守護安康,構筑醫患和諧“連心橋”
1990年起,趙建珍就扎根在南姚村衛生服務站,三十多年來,她用真情溫暖著每一位村民。1995年冬天,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村里運輸船上的工人突發休克,情況十分危急。接到求助后,趙建珍毫不猶豫地沖進風雪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往現場趕。一路上,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卻一刻也沒想著放棄。終于,她艱難地趕到船上,及時為患者進行急救并成功轉運,從死神手里奪回了一條生命。像這樣的故事,在趙醫生的職業生涯里數不勝數,在南姚村流傳了好多年,成了村民們口中的佳話。那個年代,臨終關懷工作大多落在了村里赤腳醫生的肩上,面對各種復雜而艱巨的臨終關懷工作,她不辭辛勞,穿梭在鄉村的各個角落,為那些被病痛折磨的老人送去幫助與溫暖,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愛,同時也慰藉了家屬無助的心靈。
趙建珍為行動不便老人上門服務
初心如磐,彰顯醫者仁心“真本色”
盡管這些年工作條件不斷改善,但趙建珍始終保持著當年赤腳醫生的優良作風。不管是大雪封路,還是狂風暴雨,只要村民有需要,她要么第一時間打開社區服務站的大門,要么背上出診包就往村民家里趕。2024年2月23日,全市遭遇極端惡劣天氣,凍雨把道路變得又濕又滑。為了能早點到崗給早起等候的老年人測血糖,她選了一條坑洼不平的近路。結果,電瓶車打滑,她重重摔倒在地,左腳內外踝骨折。手術后,身體還沒完全恢復,腳踝里還打著鋼釘,可她心里一直惦記著村民的健康,擔心社區站的同事忙不過來。于是,出院第二天,她就不顧傷痛,拄著拐杖回到診室,繼續為村民們看病。前來就診的居民們看到這一幕,既心疼又感動,紛紛夸贊她醫德高尚,敬業奉獻。
趙建珍為村民看病
趙建珍就像南姚村的一盞明燈,無論風雨多大、夜有多深,始終用自己的光芒照亮這片土地,溫暖著每一個村民的心。三十四載村醫路,她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把“家庭醫生”的責任與擔當寫在田間地頭、風雪夜路,也寫在了村民們的笑臉上。她的故事,是南姚村的驕傲,更是千千萬萬基層醫務工作者的縮影。在平凡的崗位上,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展現了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未來的日子里,她還會背著出診包,穿梭在南姚村的每一條小路上,繼續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健康與希望。(張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王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