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臨近,又到了緬懷先人、悼念逝者的時節。連日來,為有效應對祭掃高峰,市民政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序引導群眾文明低碳祭掃。記者近日走訪我市多個公墓發現,鮮花祭掃等文明環保的祭掃方式正被越來越多市民接受,綠色殯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貼心服務 隨處可見
10月24日,天氣晴好。在漢王公墓,前來祭掃的市民絡繹不絕。在墓區山腳下的接駁車停靠點,許多市民正在有序排隊等候。“我這次是騎電動車來的,來到后可以免費充電,還有免費的接駁車直接送達,給我們省了不少力氣。”墓區各種貼心的服務給市民文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者在漢王公墓看到,除了接駁車,墓區還設置了16處便民服務柜,提供馬扎、跪拜墊、金玉明沙、香爐、紅桶抹布,以及4處休息亭,提供免費的飲用水、紅茶熱飲、充電設備、祭祀用品、雨傘、急救藥品、溫水洗手等。此外,還設置了5處便民服務點,安排業務人員現場為市民指引方向,解答各種問題。
據漢王公墓管理所業務服務部部長程少杰介紹,“寒衣節”前夕,漢王公墓管理所對墓區環境進行了美化提升,不僅改造了西山衛生間、更換了破損屋面,還對墓區進行了徹底清掃,并在墓區大門口和主干道以及部分園區道路兩側擺放了5000盆鮮花,全力為前來祭掃的群眾營造一個整潔、莊重、優美的環境。
同天上午11點,在茅村公墓,已有不少市民完成祭掃。在公墓大門內的停車場,一些市民正準備乘坐免費祭掃班車回家。“以往祭掃,需要轉兩次公交車才能到,現在有了祭掃班車,我們可以乘車直達公墓,非常方便。”市民李先生對免費祭掃班車服務贊不絕口。
據悉,10月21日至25日、28日至31日,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開通了前往漢王公墓、茅村公墓、張集公墓的每天9條線路、27個班次的往返免費祭掃班車,并在途中設置了多個停靠站點,助力市民便捷出行。
文明祭掃 蔚然成風
祭掃在心不在形。近年來,全市各大公墓管理所持續開展“紙箔免費換鮮花”活動,并通過設置思念墻、祈福樹,免費提供黃絲帶、思念卡等物品,大力推廣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倡導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
在漢王公墓入口處,“紙箔免費換鮮花”橫幅格外醒目,工作人員將一枝枝菊花擺放在桌前,用來置換祭祀群眾手中的紙箔。“這個活動很好,用鮮花祭掃,既環保又文明,一樣能夠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敬意和懷念。”市民張女士說。
除了鮮花祭掃,漢王公墓管理所今年還首次推出了“水溶祭祀”。在墓區內的“水溶祭祀”專區,市民可將寫滿寄語的“水溶信箋”放入水池中,讓思念化作涓涓細流,傳遞給逝去的親人。由于信箋專門用水溶紙制成,投入水中幾十秒,便會融化于無形,安全無污染。
作為全市首家無煙公墓,張集公墓管理所還特別設置了鮮花自助采摘園。“祭掃群眾不用費心去花店挑選,在這里就可以直接采摘最能代表心意的鮮花,讓祭掃更加綠色和溫馨。”張集公墓管理所業務服務部部長李永介紹,園內種滿了各種顏色的百日菊,專門供市民免費采摘祭掃。
清掃墓位、擦拭墓體、敬獻鮮花、行鞠躬禮……近日,在綠植環繞的茅村公墓,工作人員完成了一場環保而莊重的代客祭掃儀式。茅村公墓管理所綜合管理部工作人員蔡歡告訴記者,對于無法到現場祭掃的市民,公墓提供免費代祭掃服務,并將祭掃過程用視頻和圖片的形式拍攝下來反饋給逝者家屬,不讓家屬留有任何遺憾。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祭掃也成為不少人的新選擇。無論何時何地,市民只要打開手機,登錄“徐州市96444殯葬公共服務平臺”,點擊網上祭掃,選擇相應公墓端口進入,就能在線上為逝者拜祭、獻花、寄語、悼念,寄托哀思。
綠色殯葬 漸成趨勢
微風吹拂,樹枝搖曳。茅村公墓樹葬區郁郁蔥蔥、素雅清新。安息于此的逝者與花草相伴、與樹木共生,在無聲中見證四季更迭。
“寒衣節”前夕,前來為父親祭掃的李女士將鮮花放在刻有逝者姓名的“生態葬”紀念石前,向逝去的親人深深鞠躬。“父親生前很開明,和花草樹木為伴、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是他的遺愿。”李女士說。
近年來,徐州不斷深化殯葬改革工作,因地制宜推動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建設,相繼推出樹葬、草坪葬、小型節地葬、壁葬等十余種葬式,各公墓均提供節地生態葬,充分保障群眾的安葬需求。
在漢王公墓,今年新建成的節地生態葬區合清園草木青翠。各種樣式的小型臥碑豎立在綠草坪上,大大節約了土地資源。
張集公墓全部為節地生態葬區,其中,松林園采用不改變地形地貌、不砍伐松樹松枝,順勢而建的設計理念進行“圍合式樹葬”規劃;靈靜園利用原坡面地貌,在上面以就地取材的松樹、柏樹枯枝搭建“海貍筑巢”式網格。
據悉,為了鼓勵更多市民選擇節地生態葬,我市民政部門還出臺了補貼政策。比如,選擇樹葬、壁葬等綠色生態葬法的戶籍居民,按物價部門核定價格給予30%的優惠,對不保留骨灰的戶籍居民給予一次性獎勵2000元。
“這種不占土地或者少占土地的安葬方式,最大程度實現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梁語函介紹,近年來,隨著綠色殯葬的推廣與普及,我市節地生態葬數量呈逐漸增長趨勢,越來越多的市民遵循親人遺愿,選擇回歸自然的生態殯葬方式。本報記者 劉玉慧 通訊員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