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國際殘疾人日到來之際,常州市新北區“美麗工坊”的特殊手工藝人也將迎來自己的節日。“美麗工坊”項目運行半年來,始終致力于為全區殘疾人手工藝作品搭建賦能平臺,形成“授、扶、銷、促”全產業鏈運營體系。作為美麗工坊的成員之一,周琴制作的香囊也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在母親和外婆的影響下,患有四級肢體殘疾的周琴從小就鐘情于民間非遺技藝,還曾參加過省、市、區職業技能大賽并多次獲獎。“去年退休以后,我的時間更充裕了,不如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教會更多的殘疾人,既能讓非遺技藝得到傳承,又能讓他們就業增收。”2023年5月,周琴在新橋街道和區殘聯的支持下,發起成立了“集美+文創工坊”,還特意請來了擅長藤編和絨花技藝的劉葉琴、非遺剪紙刻紙技藝爐火純青的周峰。10多名成員在工作室里互相傳授一技之長,定期開展非遺手作直播,參加各種文創市集,還與新橋實驗小學、新橋第二實驗小學、常州外國語學校等合作,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集美+文創工坊”既帶動了街道的殘疾人一起創作,也助力了民間非遺技藝傳承。工坊成立不到一個月,便吸收了不少成員。“成為其中一員后,我不僅學會了許多技藝,還開拓了思路,明白了指尖技藝還能轉化為指尖經濟。”袁玉是工坊成員之一,曾跟隨周琴學習香囊制作技藝,她說:“周琴是制作香囊的高手,裁布料、定造像、刺繡、填香料……每個步驟她都手把手地教我,沒學多久我就能出師了,作品也越來越多。”
如今,周琴從事公益志愿服務已經20年了,除了手工藝傳授者的身份外,她還是一加愛心社手語志愿者服務隊的領隊,向處于無聲世界的聽障人士傳授手語。周琴將江岸所寫的《常州之歌》創編成手語版本,讓聽障人士用雙眼來“聆聽”美麗的龍城,體會到了詩詞歌賦的美。“其實我做的事情,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做,我的身邊,有很多志愿者,他們也都是最美常州人。”周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