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期間,梁溪區以“安心、公益、成長”為底色的暖心行動悄然鋪開,七彩公益安心托班通過整合資源、創新課程、嚴抓安全,為轄區兒童打造假期“第二課堂”,用實實在在的舉措托舉起有相關需求家庭的希望。
●多元力量織密“保障網”
在北大街街道托班教室,孩子們正專注地跟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習剪紙技藝,一旁的志愿者細心協助。這一場景的背后,是梁溪區多部門協同發力的成果。街道社區教育中心聯合關工委、婦聯、團委等部門,打破壁壘共建資源池,發動轄區教師、大學生志愿者組成服務團隊。
山北街道通過“校社聯動”引入專業教師,毛灣一社區則創新“公益+志愿”模式,吸引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形成“政府搭臺、社會助力、全民參與”的托育新生態。
●特色課程點亮“成長燈”
“原來陶泥可以變成會唱歌的小鳥!”在梨花社區的非遺課堂上,孩子們的作品讓家長連連驚嘆。托班突破傳統托管模式,圍繞“德智體美勞”設計特色課程體系:紅色教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植物拓染激發創造力,安全演練提升自護能力,更有繪本閱讀、科學實驗等30余類活動。
各社區因地制宜打造品牌項目,如豐涵家園社區推出“小小工匠”手作課,山北街道開設“自然探索營”,讓假期成為孩子們綜合素質提升的“加油站”。
●嚴管厚愛筑牢“安全墻”
“接送卡+人臉識別雙確認,讓我們上班更安心。”家長李女士點贊的,是托班推行的“安全閉環管理”。毛灣一社區細化制定多項安全預案,山北街道增設“護學崗”保障接送安全。通過簽訂安全協議、每日健康打卡、家長滿意度調查等舉措,實現零事故、零投訴,用制度守護孩子的童年。
●暖心工程收獲“多重效應”
托班不僅解了家長的燃眉之急,更催生多重社會效益。調查顯示,超九成家長認為孩子“學習習慣明顯改善”,困難家庭兒童參與率達100%。項目還激活了社區公益力量,2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中實現自我成長。“以前寒假總宅家打游戲,現在帶孩子們做實驗,感覺自己也在發光!”志愿者小王感慨道。
面對部分社區存在的場地受限、課程同質化等問題,梁溪區正積極謀劃2.0升級方案:計劃聯合企業打造“共享教室”,開發分級課程庫,建立“家校社”三方評價機制。梁溪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要讓公益托班從‘辦得了’走向‘辦得好’,把民生痛點變成幸福支點。”
(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