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元宵佳節之際,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端出非遺“大禮包”,在近代第一城遺存、近代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伶工學社舉辦“品味崇川·梨園春韻慶元宵”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來自美國、意大利、尼泊爾、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的20多位外國友人一同品玩地道“非遺”。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意大利語老師體驗非遺板鷂風箏
在專業講解員帶領下,外國友人們沿著庭廊參觀了板鷂風箏、面塑、糖畫、棕編、剪紙、香袋等一系列南通非遺文化手工藝品。“嗖嗖嗖……”板鷂風箏傳承人姚春華正用手機錄音向外國友人展示板鷂風箏的獨特聲音。風吹有聲,如箏鳴響,這種起源于北宋年間的南通傳統手工藝品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聽聞這種風箏被稱為“會唱歌的風箏”,來自意大利的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意大利語老師周佳(中文名)直呼:“很棒!很開心!”在剪紙藝人李海烽的展示區,外國友人見識了他的新作品新春生肖圖,千年文化、折疊的紅影和鏤空情思凝固在方寸之間,讓外國朋友駐足仔細觀賞,時不時嘖嘖贊嘆。
安哥拉留學生體驗京劇臉譜
“孫悟空!他有大本領!”離開庭廊,在伶工學社的“百姓戲臺”上,來自安哥拉的學生孔諾正用并不標準的漢語,嬉笑著說起自己臉上畫著的臉譜。作為本次交流活動的一部分,外國友人除了現場品味“國粹”京劇,還有兩位學生上臺體驗了一把當“角兒”的感覺,另一位來自納米比亞的南通職大學生則穿起戲服,演起“花旦”。南通伶工學社是具有百年歷史的中國第一所新型戲曲學校,現場,梅派傳人、伶工學社負責人韋紅玉教部分外國友人學京劇動作、畫臉譜,讓外國友人體驗中國國粹文化的魅力。
伶工學社負責人韋紅玉指導外國友人學京劇動作
“中國的傳統文化實在太有意思了,我來到南通這幾年還沒有真正接觸過,今天真是大開眼界,一定要把這里的文化介紹給我的家人和朋友。”來自尼泊爾的男孩Joe欣喜地告訴記者,參加完活動后,已經愛上了崇川這座有顏有趣有品位的城市。
近年來,崇川區深植中國傳統文化,立足崇川特色整合外宣資源,大力開展各類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以中外友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大力弘揚跨時空、跨國度、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講好崇川高質量發展故事,不斷提升崇川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