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吉祥的福字、墨香猶存的春聯、端正大氣的中國結……8日,正月初八,雪霽天晴,走進位于崇川區市北新城的南通市北護理院,新春佳節的喜慶氣氛撲面而來,院內院外一派喜慶熱鬧。
“爺爺奶奶,我們一起來做拍手操,手臂擺起來……”院內,護理八區的活動室里傳來了輕快的音樂聲,10多名老人圍坐在一起,跟著護理員佟艷做著日常鍛煉。老人們一邊拍手,一邊聊天,臉上滿是笑容。佟艷來自黑龍江省綏化市,哥哥姐姐都在老家生活,今年已經是她在護理院度過的第4個春節,“因為疫情原因,今年還是沒回去過年。等節后再找機會回去看看也是一樣的。”佟艷告訴記者,“就地”過年也挺好,除了工資外,還享受春節福利和節日紅包。
其實,真正讓佟艷“留下來”的,是護理院里離不開她的老人們。這不,拍手操剛剛結束,她腰間的對講機就響了起來:陳有桂老人的親友探視時間結束,讓佟艷去大廳接他回來。馬不停蹄,記者跟隨佟艷見到了今年82歲的陳有桂。雖坐著輪椅,但老人精神矍鑠,滿面紅光。“年夜飯我吃了6個菜!”當被問及春節期間最開心的事,老人脫口而出,平日里都是三菜一湯,吃得不錯,年夜飯又加了幾個菜,“冷切羊肉、牛肉、豬腳湯……都是我愛吃的!”說著說著,老人還高興地哼起了紅色歌曲。“老人家胃口好,來院里兩年多,胖了六七斤。”佟艷笑著告訴記者。
“不是子女不孝順,我們住這兒都習慣了,不愿意來回跑動。”與陳有桂老人一樣,選擇在護理院過年的還有今年91歲的張惠民老人和他的老伴兒,這是他們在這里度過的第5個春節,“來這兒之前我就和女兒‘約法三章’,不回去過年,也不要送什么菜來,這兒都有!”走進兩位老人住的雙人房,嶄新的掛歷、大紅的中國結、枝繁葉茂的盆栽……處處春意盎然。張惠民的老伴兒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家里實在不方便”,這里有醫生和護工,“來了就不打算走了”。年前院里給大家送了福袋,大年二十九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正月初一早上看春晚重播,張惠民直言,在這里過春節和在家沒什么兩樣,“醫生、護士對我們相當好,我平時都叫他們小名兒,就像自家孩子一樣。”值得一提的是,張惠民還是《南通日報》的忠實粉絲,采訪結束后,他饒有興致地給記者讀起了新聞。
成立于2016年12月的南通市北護理院位于崇川區幸福街道,是南通市“五星級”養老機構,設置床位831張,目前在院老人440多人,其中60%以上的為失能失智老人。配備醫生團隊18人、康復治療團隊18人、護理人員(含護理員)近140人,與南通市內附院、一院、三院、四院、六院等三級醫院建有醫聯體友好協作關系,住養老人在享受護理康復養老服務的同時,遇有疾病即能在護理院享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避免往返醫院之繁雜手續。
“今年,除了幾名老人被子女接回家外,其他的都留在護理院,和我們的醫護人員一起,度過了快樂的虎年春節。”南通市北護理院院長丁亞標說,“老人們在這里用歡笑聲凝聚成第二個‘家’,迎來特殊意義上的‘團圓’,也踐行著我們‘比家更溫暖’的服務宗旨。”
(記者高陽 張檬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