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南通 > 正文
    四川女教師成了海門“羊司令”
    2025-02-17 10:16:00  來源:南通日報  

    春節期間,海門家家戶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羊肉大菜。年前,位于南通市海門臨江新區的福祿壽家庭農場門庭若市,運羊車輛絡繹不絕,農場主萬建芳忙得不亦樂乎。

    福祿壽家庭農場成立于2021年,農場總面積近千畝,年出欄海門山羊超1萬頭,是海門地區規模最大的山羊養殖基地。

    萬建芳是四川人,大學畢業后在當地當了多年語文老師。一位遠在四川的女教師因何會成為海門的“羊司令”?帶著疑問,記者采訪了萬建芳。

    初識養殖 巾幗不讓須眉

    走進福祿壽家庭農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群悠然自得的白山羊。萬建芳正忙碌地穿梭于羊舍間,一邊熟練地投喂草料,一邊仔細觀察山羊的進食狀況與體重變化。

    今年50多歲的萬建芳出生在四川涼山,師范大學畢業后當了老師,認識海門籍丈夫陳新后,便跟隨丈夫來到上海、北京等地從事裝修生意。彼時陳新每年春節都會提前回到海門,通過騎三輪車四處收羊販賣。

    2012年,因要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女兒,夫妻倆決定回到海門創業,陳新繼續收羊販賣,而萬建芳選擇在疊石橋企業中當一名營養師。2014年,萬建芳利用閑暇時間在海門城區開了一家羊肉店,區別于傳統海門山羊只能分成四個羊腿售賣的模式,萬建芳將整羊分解成羊蹄、羊排、羊胸肉等,這種新型的銷售模式一下打開了市場,這讓萬建芳有了自己養羊的計劃。

    2016年,萬建芳選擇本鎮本村規模化租地養羊。然而,養羊前的愿景是理想化的,付諸實踐后,“羊肉市場價格波動明顯”“羊肉銷售渠道不穩定”等現實問題,逼得萬建芳不斷鉆研養殖技術。

    農場剛起步那會兒,萬建芳去全國各地的優秀養殖基地參觀,將先進的養殖方式帶回來,再結合農場的實際進行改造、升級。上海的養殖企業舍棄傳統磚房,使用設施大棚搭建羊棚,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于是萬建芳綜合考量本地天氣、田塊規模、建設成本等因素后,照搬該企業的建設模式,安排專業施工團隊搭建了一排排寬敞且自動化程度高的設施大棚,為羊群創造了舒適的生長環境。

    經過五六年規模養殖后,萬建芳成了“羊司令”,農場出欄海門山羊由最初的35頭,陸續增加到1萬多頭,先后獲評區級示范家庭農場、省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南京農業大學科研示范基地等榮譽,成為海門養殖產業的“領頭羊”。

    循環養殖 打造綠色農場

    在年復一年的養殖中,萬建芳摸索出了一系列養殖“秘籍”,循環養殖便是其中之一。萬建芳利用羊棚周邊的閑置田塊進行小麥和玉米輪作,為羊群提供豐富的草料,而羊群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施用于農作物生長田塊,實現綠色、低碳、高效的養殖目標。

    身為營養師的萬建芳,另一個重要的養殖秘訣是科學運用“藥食同源”“治未病”理念,她在羊群室外活動區種植了構樹、魚腥草、板藍根等植物,羊群在覓食過程中或多或少攝入。“這樣的飲食方式能讓羊活潑、健康。”萬建芳自豪地說,她的農場是江蘇省第一家以植物蛋白草構樹養羊、實現種養結合的自循環農業零污染零排放的生態農業企業。

    為了增加羊的活動量,萬建芳還借鑒省內大型養殖基地的基礎設施用材,選用金屬腳手架搭建圍欄,而非使用常規的木柵欄、鐵柵欄。萬建芳指著圍欄上的卡扣介紹:“這個圍欄的高度可根據羊群的體積大小隨時調整,保證羊群擁有自在的活動空間。”此外,萬建芳還在羊場外圍專門設置了一塊“生態操場”,供羊“鍛煉”用。

    在銷售方面,萬建芳除了外銷活羊外,還自行屠宰加工,或請廚師掌勺做成紅燒羊肉或白切羊肉,再用禮盒盛放,銷往江浙滬地區。綠色健康的羊肉迅速贏得了市場認可,高峰時期,一頭羊甚至有近千元收益。

    龍頭做強、基地做大、品牌做響、產業鏈延長,從養殖到屠宰再到加工,一只羊撐起了一條產業鏈。萬建芳自己致富的同時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收益。臨江新區新豐村2組村民蔡祖明告訴記者,自從土地流轉之后,他就來到農場工作,土地租金再加上在農場的務工收入,每年都有五六萬元。

    堅守傳承 打響山羊品牌

    采訪期間,萬建芳帶記者參觀了整個農場。在農場最南邊一個羊棚內,記者發現這里的羊雖然毛色純白且富有光澤,但是體格普遍偏小。“這棚羊有100多頭,都是純種的海門山羊,也叫‘小耳朵’羊。”萬建芳介紹,雖然海門山羊名聲在外,但目前市場上的山羊多為海門山羊與波爾山羊的雜交品種,這種品種一年即可長到100斤,而純種的海門“小耳朵”山羊兩年才能長到50斤。

    因“小耳朵”山羊個體較小、價格優勢不明顯,前些年受到養殖戶的冷落,其純度也出現衰退。“‘海門山羊’是全國四只‘羊’之一,又是我國地方保護產品之一,我既然養了海門山羊,就有義務打響海門山羊這個品牌。”面對困境,萬建芳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堅守與傳承。

    2022年,萬建芳從海門白山羊保種繁殖研究所采購了100只“小耳朵”山羊進行提純擴繁。“小耳朵”羊每頭種羊價格在1800左右,相當于普通山羊出欄價,而且飼養周期在兩年半左右,成本較高,但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綠色、高品質食品需求的日益增長,海門“小耳朵”羊逐漸贏得了市場青睞。萬建芳也及時調整銷售策略,將目標市場定位于中高端消費群體,通過與餐飲企業合作、開設專賣店等方式,將“小耳朵”羊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截至目前,萬建芳已擴繁了近1000頭“小耳朵”羊。

    2020年,萬建芳的女兒陳尹回歸農場,成為“羊”二代。憑借在國內頂尖企業積累的經驗,陳尹迅速洞察到傳統屠宰方式的局限性。2023年,陳尹不僅助力母親對農場屠宰線進行了全面升級,實現了從人工到機械化的飛躍,還租賃了一處具備進滬資質的屠宰場,從而使得海門山羊順利入駐上海的各大商超與餐飲場所。

    “希望能把海門山羊塑造為像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嘉興粽子那樣的具有明確地域標志的著名品牌。”對于未來規劃,萬建芳信心滿滿。

    (記者 袁曉婕 黃天玲通訊員 俞蘇華)

    責編:朱劍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