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棕編傳人馬以花是個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其傳承的棕編技藝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如今已綿延1700余載。新的一年,馬以花對這份“家傳瑰寶”又將如何呵護和創新?近日,記者上門實地探訪。
守業:匠心獨運,傳承千年棕編技藝
“今年是蛇年,為了體現人們對新年的美好寄托,我精心設計了幾款蛇形棕編作品。你看,這條看上去僅有巴掌大小、圓頭圓腦的小蛇吐著信子,傳遞‘巳巳如意’的美好寓意呢!因此,這件棕編作品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14日上午,記者走進位于崇川區唐閘北市景區的“馬氏棕編非遺坊”,琳瑯滿目的棕編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見記者對這些作品看得入神,馬以花笑著向現場探訪的記者介紹。
傳統的花鳥魚蟲、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頗具時尚感的家居擺件……這些惟妙惟肖、各有意趣的棕編作品皆出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以花之手。
馬以花自幼便與棕編結下不解之緣,她對這門技藝有著獨特感情。棕櫚葉編織的蒲扇、草鞋、提籃,曾是她家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而父母為她精心編織的小知了、小蜻蜓、小蝴蝶,更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幼時她便跟隨父親學習棕編技藝,畢業后還利用節假日擺攤售賣棕編工藝品補貼家用,直至最終全身心投入棕編事業中。
“祖傳手藝不能丟”。棕編第六代傳人的身份對馬以花而言,既是一份榮光,又是沉重壓力。“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進步,傳統技藝面臨被邊緣化風險,這讓我時時惴惴不安。”馬以花坦言,“危機感和焦慮感推動著我不斷前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打造出既符合市場需求又蘊含文化底蘊的產品。”
興業:守正創新,棕編藝術市場揚帆
守業不易,興業更難。傳統手工藝品在現代市場中面臨巨大挑戰,但馬以花并未退縮。馬以花回憶說:“曾經有一個客戶嘲笑我,說我只是個賣手藝的小攤販。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的心,那一刻,我暗自發誓要讓更多人了解棕編、愛上棕編,讓這門傳承千年的非遺手藝得到它應有的尊重。”
事非經過不知難。看上去十分精美的棕編作品其實較為“脆弱”,在運輸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害。這曾是長期困擾馬以花的一大難題。
為了更好地守護棕編作品,馬以花不斷改進工藝,嘗試在棕編作品表面噴涂清漆,可效果不佳。后續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她最終采用“水性封閉漆浸泡工藝”,既能有效防水防霉,還兼具環保、高效的優點,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為適應現代生活需求,馬以花創新設計出家居裝飾風格的棕編掛飾和擺件,在保留棕編技藝傳統韻味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現代時尚元素,使得棕編藝術更加貼近現代生活。馬以花表示:“我正在研發一款棕編茶具,它不僅采用棕編技藝制作,又有藝術觀賞價值。”
授業:薪火相傳,培養棕編新傳人
棕編技藝的薪火傳承,離不開新生力量的加入。在市文聯、文化館、文旅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馬以花積極走進社區、學校,開設棕編體驗課程,每季度約開設30節課,每節課都能吸引30人左右參與學習。
馬以花耐心講解棕編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制作方法等內容,并親自示范指導學員們進行實踐操作。談及實際教學成果,她自豪地告訴記者:“倒不是夸張,在我這兒學習后,十之七八的學員都能夠在實踐之后很快上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馬以花從不吝于向他人傳授自己“吃飯的本領”,她親手培養了一些得意弟子。這些徒弟從賦閑在家學技無門到獲得馬以花精心指點,很快掌握了棕編技藝,轉身成為棕編藝術的傳播者和推廣者,不僅增加了一門傍身的技能、提升了自身價值,也為棕編傳承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棕編技藝是我們家族的驕傲,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棕編。”馬以花感慨多多。
傳承棕編技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新的一年,馬以花計劃將自己的實踐經驗整理成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系統展示棕編技法,詳細記錄從選材、設計到編織、成型的每一個步驟,為后人學習棕編技藝提供寶貴的資料和參考依據,并激勵更多人加入棕編手藝的傳承和發展中來。
(記者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