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黛瓦間流淌千年古韻,桃梨掩映處綿延故土鄉情。“江蘇省傳統村落”——長江之畔的楊洲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構建“文化傳承+文明實踐+民生服務”三維體系,讓沉睡的歷史文脈化作滋養鄉風的源頭活水,在千年古村的肌理上勾勒鄉村振興新圖景。
活化歷史文脈,打造文明實踐活力矩陣
范湖洲的肌理鐫刻著時光的印記——明清古宅靜立,青石板巷蜿蜒,百年古井低語。為重現歷史風華,楊洲社區修繕古橋、古宅、古井,讓紅橋重展風姿,朱氏古宅再現生機,龍眼井畔重拾笑語。楊洲社區十四組 5 號等 7 處遺跡入選如皋市第五批歷史建筑。
“保護古村,不是封存歷史,而是讓文化鮮活流淌。”社區書記石小祥如是說。為此,社區組建“銀齡導覽隊”“少年解說團”文明實踐隊伍,將古村故事轉化為生動的德育課堂;成立“范湖洲范蠡文化研學會”,吸納老黨員與青年志愿者,構建“1+N”文明實踐矩陣;搭建“小吳書記助農直播”村播平臺,用鏡頭訴說村落變遷,讓楊洲社區的美景、美食飛入云端。
創新農旅融合,構建文明實踐精神坐標
依托千畝梨桃林資源,楊洲社區以“古韻范湖”文明實踐項目為軸,構建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文明實踐全周期場景。春日梨花似雪,“梨香詩會”將漢服詩教課堂搬入花海,游客以花瓣為箋書寫鄉村振興寄語;盛夏“綠意成長計劃”啟動,居民“認養一棵樹”后可參與疏花、套袋等農事體驗,現場開設的“田間課堂”讓果樹養護知識融入親子研學;金秋開展“桃園雅集”,非遺草編、如皋木偶戲與果林采摘交相輝映,綠馬甲志愿者引導文明采摘,果籃里附贈范湖洲文創書簽讓農產品變身文化信使;冬季借助“小吳書記助農直播”村播平臺,將梨膏、桃膠等特色農產品與古村故事打包成“鄉愁禮包”,講述產品背后的歷史故事與制作工藝,推動農產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由“小吳書記助農直播”拍攝的范湖洲傳統美食推介短視頻閱讀量已超2.4萬。
凝聚文明共識,繪就鄉風民風共美畫卷
文明生根,關鍵在人。社區以文明實踐活動聚民心,以貼心服務暖人心。四季更迭的文明實踐場景中,“七彩的夏日”讓青少年化身“古村講解員”“環保監督員”,在文明實踐中傳承責任;重陽佳節,銀發老者身著傳統服飾,于古巷共話范湖洲往事;“在如過大年”活動里,寫春聯、剪窗花、賞年畫等習俗輪番上演,轄區居民共繪團圓年味。同時,社區推行“文明積分制”,將保護古建筑、志愿服務等文明新風納入積分,可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年度積分前十家庭更榮膺“古村守護之星”。
如今的范湖洲,古橋流水間躍動著文明實踐的韻律。歷史建筑成為德育基地,百年梨樹結出文旅碩果,鄉規民約化作具體場景。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掠過黛瓦,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村民自發組織的“古村晨讀會”書聲瑯瑯,與江濤合奏出千年文脈的當代樂章。這里正在書寫的不只是傳統村落保護范本,更是一部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動教科書。(孫露露、張夢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