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淮安 > 正文
    全國表彰,淮安這個集體獲命名
    2025-03-05 15:33:00  來源:淮安宣傳  

    為推動學雷鋒活動深入開展,近日,中宣部公布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名單,淮安市市漣水縣淮劇團榮獲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集體。

    漣水縣淮劇團,始建于1955年,現有成員38人,其中國家一級演員3人,國家二級演員10人。近年來,劇團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以雷鋒精神為指引,扎根鄉村沃土、堅守農村一線,用“十年磨一劍”的堅守,創排了“黨員三部曲”等精品力作,累計創作演出“三貼近”題材劇目300余部,每年堅持“送戲下鄉”120場以上,同時以戲曲文化傳承為己任,開設公益傳承項目,培養淮劇傳承人。

    漣水縣淮劇團用數十載的堅守生動踐行著雷鋒精神,唱響時代故事、傳承淮劇藝術、服務一方百姓,劇團先后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全國文旅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優秀團隊等榮譽稱號,淮劇藝術“漣水現象”被中宣部、省委宣傳部專題推介,淮劇團以新擔當新作為抒寫了新時代“雷鋒精神”。

    堅守藝術陣地

    做謳歌時代的“號子手”

    從一個瀕臨解散的縣級小劇團到兩次晉京、四赴上海、連年進省會演出,從團員靠擺地攤、兼職司儀貼補收入,到如今擁有國家一二級演員13人、引進近20名青年演員的團隊陣容,漣水縣淮劇團堅守戲曲陣地,站穩人民立場,扎根鄉村沃土,以現代輕喜劇為表現形式,寫農民的事、說農民的話、唱農民的腔,發時代之聲,揚浩然正氣。

    從2010年開始,淮劇團成功打造現代淮劇,生動塑造了三大主人公形象,全方位全景式展示新時代的精神氣象。2019年起,又推出“黨員三部曲”中的《哎呦,我的憨哥哥》《村里有個管得寬》,著重反映基層黨員“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質樸情懷。同時,劇團的《一只口罩》《芝麻官鉆笆斗》等經典小戲,以基層干部面對人情與黨性的考驗時,堅持原則、不徇私情,充分展示黨員干部的高尚品質和黨的建設豐碩成果,演繹了普通黨員平凡而偉大的時代風采。

    在勇攀藝術高峰的漫漫征途中,正是漣水淮劇人始終踐行雷鋒精神,用“小我”托起“大我”,用堅守和奉獻匯聚起“團”的力量。淮劇團副團長殷金龍說:“每次彩排,演員們個個鉚足勁,將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詞過細,力求達到完美狀態。”老演員王春華為一個“搶背”,傷了腳骨,拖著一只傷腳毅然走上舞臺;支部書記張獻忠,每天堅守排練場,腳腫得像饅頭,鞋子都脫不下來,還自嘲自己的腳很“卡通”;白玉蘭獎獲得者許晴為了保護嗓子和緩解多年沉積的傷痛,膏藥、地塞米松是她隨身帶的“小鍋飯”。他們為淮劇舞臺帶來一部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鮮活鄉土氣息的劇目,累計獲30余項省級大獎,這些榮譽也成為劇團奮斗精神、奉獻精神的最好注腳。

    堅定價值導向

    做文化惠民的“先鋒隊”

    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只有堅守初心、依靠人民,才能走出絢麗的戲劇舞步。作品創作過程中,劇團深入鄉村采訪采風,與農民交友,了解群眾的酸甜苦辣,和村干部談心、搜集素材。每次排出新戲,劇團都要第一時間走到田間地頭,演給群眾看,唱給農民聽,讓“群眾說像不像”“干部說真不真”,請老百姓“找茬、挑刺”。從深受群眾喜愛的古裝戲、傳統戲,到近年來的新戲、大戲,劇團的下鄉“演出單”越來越豐富。

    作為一項文化惠民政策,漣水淮劇團在全縣16個鎮街中,選擇有條件的村居社區建立了126個百姓大舞臺固定點位,同時,綜合運用流動舞臺車,“只要車開得進的地方,舞臺就能立馬搭起來。”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送戲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每年演出120場,足跡遍布漣水城鄉,僅2023年,他們的演出服務人次就達7萬余人,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場農村演出。

    寒來暑往、四季更替,為了豐富公益演出覆蓋面,劇團還輾轉鹽城、連云港、宿遷等各鄉鎮巡演,夏天最熱的時候,工人赤膊上陣搭建戲臺,擔心中暑,所有演員隨身帶著藿香正氣水。演出結束后,團長翟永軍還會拉著導演加練,凌晨兩三點睡是常事。同時,劇團還圍繞安全生產、鄉風文明等內容,創作小品、搖滾快板等膾炙人口的節目,在線上線下義演,增強了廣大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堅持文化傳承

    做百花齊放的“催化劑”

    漣水縣淮劇團深知,“名氣”越大、“榮譽”越多,肩扛的責任也就越重,淮劇這個地方戲種如何在劇團手中傳承發展?淮劇團如何帶著扎根在縣城和鄉村每個角落的文藝團隊一起成長?如何讓文藝的力量,轉化為深厚的文化自信?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才能春滿園。對外,劇團竭盡所能幫助外地劇團成長,主要演員許晴長期與鹽城、宿遷等地“同行”密切交流,幫助地方劇團創作打磨淮劇作品。同時,堅持帶動本土文藝團隊發展,指導南集范蕩村鄉土文藝團隊、成集條河社區農民藝術團等民間團隊編排小戲、小品等特色節目,融入各自文化特色、文化符號、民間風俗,不斷充實、鞏固農民群眾身邊的文化服務力量。在漣水縣民間文藝團隊“百姓大舞臺”團長陸金萍眼里,這些國家一級演員、淮劇名家來免費給隊員上課、幫團隊排戲,甚至義務幫著搭戲演出,這種奉獻精神的傳遞和感染,極大地鼓舞和激勵著自己為群眾守好這“家門口的舞臺”。

    “淮劇是我們的地方戲,我們要保護好、傳承好,尤其是要讓孩子們知道、了解淮劇。”漣水縣淮劇團發起的“淮劇進校園”公益項目,已經堅持了10余年。從漣水縣幸福里小學、東胡集小學到南集小學,劇團組建“淮劇小社團”,開設周末淮劇小課堂,打造淮劇傳承培訓室,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到孩子們中間教學、表演,授課的均為劇團國家二級以上演員,培訓學員1000余人,學生創演的“抗日大飯店”等小劇目還在省市頻頻獲獎,有力推動青少年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劇團相信,淮劇的星星之火,可以在這個藝術的春天里,新枝勃發、不斷傳承。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