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王瀟 記者 趙亮) 近日,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際濕地保護組織共同開展“江蘇鹽城沿海越冬水鳥同步調查”,以期全面掌握該區域越冬水鳥的種類、數量及分布狀況,為系統科學地開展濕地保護提供依據。本次同步調查于2024年12月25日至26日進行,并于2025年1月21日至22日開展驗證性調查,共記錄到鳥類8目15科75種15萬余只,其中多種珍稀鳥類數量呈增長趨勢,反映出鹽城沿海濕地保護成效顯著。
鹽城濱海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驛站,擁有全球最大的野生丹頂鶴越冬種群和野生麋鹿種群,以及數量最多的過境勺嘴鷸。本次調查區域覆蓋鹽城沿海主要濱海濕地,包括鹽城國際重要濕地全境、珍禽保護區全域、東臺條子泥濕地、鹽城沿海各港口及境內重要入海河口,確保調查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為確保調查的科學性和專業性,保護區邀請國內外鳥類保護專家開展兩場水鳥監測調查培訓,保護區全體職工以及江蘇省林科院、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安徽農業大學、鹽城師范學院等院校的志愿者參加培訓,共同交流水鳥監測經驗,探討和制定調查方案。
本次調查覆蓋鹽城沿海62條樣線和58個樣點,由16個調查小組65名調查人員在兩天內高效完成。調查共記錄到丹頂鶴、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白枕鶴、白頭鶴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10種,白琵鷺、灰鶴、斑頭秋沙鴨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11種。旗艦種丹頂鶴越冬數量達547只,創近9年來新高,較上一越冬期增長7.6%。東方白鸛、白琵鷺、灰鶴、斑頭秋沙鴨、卷羽鵜鶘等重點鳥類數量大幅增長,其中東方白鸛數量超1200只,白琵鷺超1000只,灰鶴超9000只,均創歷史新高。此外,調查中還發現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青頭潛鴨和國內罕見鳥種環頸潛鴨。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濕地生態系統和鳥類保護方面成效顯著。長期以來,該保護區通過加強棲息地保護、開展生態修復、嚴格執法監管等措施,為候鳥提供安全、適宜的棲息環境,使得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此停歇、越冬。未來,該保護區將繼續加強濕地保護與管理,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全球候鳥保護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