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村以其獨特的“苗木經濟”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產業興旺的綠色發展之路。從鹽堿荒灘到“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基地”,方東村的實踐不僅展現了傳統農業轉型的智慧,更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方東村的崛起始于對自然條件的適應。20世紀80年代,面對貧瘠的鹽堿地,村民通過綠肥改土、秸稈還田逐步改良土壤,并因時制宜調整種植結構。從棉花、柏樹、銀杏到耐鹽堿的大葉女貞,最終依托“新街女貞”這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劣勢被轉化為優勢。
如今,全村苗木種植帶動輻射周邊18個村發展苗木產業,形成全國最大的女貞生產基地和集散地,“買女貞到新街”成為行業共識。這一過程既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體現了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深層邏輯。
方東村的成功不僅在于種植技術的突破,更在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在電商浪潮中,方東村率先打破傳統單線銷售模式,通過“實體店+網店”雙線聯動拓展市場。苗木經紀人利用苗木網站、微信等平臺精準推廣,形成線上線下良性互動的銷售網絡,村民人均收入超4萬元。
同時,方東村將產業從“賣苗木”升級為“賣風景”,打造墾殖文化館、森林氧吧、智慧康養等文旅項目,成功躋身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多元轉化。
方東村的蛻變離不開黨建引領下的組織創新。通過“紅綠相映”黨建品牌,黨員帶頭示范,整合資源成立合作社,帶動80%以上村民參與苗木產銷,形成“大戶帶小戶、電商拓市場”的共富機制。這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主體”的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