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邊做短工,每天能夠收入150元左右,離家很近很方便。”在南陽鎮新鎮區農業園區內務工的附近村民告訴記者,周邊各類園區平時用工需求很大,基本全年都有務工去處。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南陽鎮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統籌抓好特色產業發展和富民強村兩個重點,不斷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聚焦鄉村特色產業。創新種植模式,該鎮推廣玉米辣根套種模式,引導農戶適度發展預冷青蒜、大棚青蒜、遲播青蒜栽培,已形成祥西村辣根玉米套種,祥北、城鄉、廣豐村大棚青蒜,沿海村遲播青蒜,裕海、吉興村預冷青蒜的種植格局。目前,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7.2萬畝,其中大蒜5.5萬畝,辣根5000畝,甘藍、冬瓜、海南瓜等其他蔬菜1.2萬畝。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用好用足各類涉農獎補資金、惠農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新農人、規模種植戶等新建冷庫、凈菜加工等延時類初加工項目。放大特色農業優勢,堅持“品牌富農”,通過政策引導和宣傳推介,積極培育打造南陽青蒜、南陽辣根、南陽甜玉米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去年以來,全鎮新申報綠色食品品牌5個,南陽辣根入選國家農耕文化記憶品牌目錄、江蘇省品牌目錄。
拓寬富民增收路徑。聚焦特色農業庭院經濟穩擴面。持續深化與順風育苗場合作,放大特色經濟優勢,引導農戶利用家前屋后邊角地種植大蒜、辣根、甘藍等特經作物增加收入。去年以來,全鎮累計發展庭院經濟示范帶13個,順風育苗場累計為群眾育苗40萬株。聚焦特殊群體,手工經濟增收入。始終關心關愛特殊人群生產生活。探索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增收路徑,結合長者食堂、殘疾人之家等現有資源,設立5個手工經濟點,帶動周邊400多名群眾參與,人均每月增收700元。聚焦閑置資源,多種經濟齊發力。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輔房經濟發展,引導群眾利用閑置輔房養殖山羊、肉鴿,種植蘑菇。目前,該鎮輔房經濟覆蓋群眾260多戶,每戶每年增收5000元。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適度土地流轉,把不愿種地和種不動地的群眾的土地流轉出來,在守牢糧食種植面積的情況下,以“小塊”發包,引導種植大蒜、辣根、甘藍等特經作物。以資產清查為契機,全面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低效資產。
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抓項目資源統籌。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廁、污水管網建設、一事一議農路等項目資源,項目化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去年以來,累計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畝、提升1.21萬畝,建設農村生活污水管網3公里、農橋2座,改造農村戶廁2280座。重抓帶動群眾參與。持續放大黨員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微網格治理、黨員“包片聯戶”等小切口機制,帶動群眾共同參與環境治理。充分發揮積分制兌換、文明戶評比等活動,激發群眾熱情,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李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