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shè)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wǎng) > 揚(yáng)州 > 正文
    四代傳承子孫燈,丟不下的老手藝
    2022-02-14 10:18:00  來源:揚(yáng)州日報  

    劈絲

    編織

    包裹

    上色

    晾曬

    “過年前,家里做的子孫燈都批發(fā)出去了,這兩天再趕點出來。”2月13日一早,景區(qū)城北街道槐南村鴨成蕩組的李國林和老伴就在家里忙開了,他一邊給子孫燈外殼刷色,一邊向記者介紹,從大年初一到現(xiàn)在,自己和老伴一天沒閑著。

    老手藝已經(jīng)傳承了四代

    制作子孫燈是槐南村鴨成蕩組的傳統(tǒng)技藝。這種俗稱子孫燈的橢圓形紅燈籠,是揚(yáng)州近郊不少家庭每年正月上燈時節(jié)必不可少的裝飾物品,春節(jié)前后是銷售旺季。

    李國林今年66歲,是家里做子孫燈的第四代傳人。他介紹,自己老家在北郊酒甸,曾祖母是鴨成蕩莊上的,爺爺3歲時,曾祖父去世,曾祖母帶著孩子們回娘家莊臺定居,農(nóng)閑時做子孫燈補(bǔ)貼家用,將孩子們拉扯長大。“我的父母也是靠做子孫燈養(yǎng)大了我們兄妹5人。”李國林說,自己六七歲時,就跟著大人后面學(xué)編燈籠框架,到如今已經(jīng)做了整整60年,從曾祖母算起,家里做子孫燈持續(xù)130多年了。

    曾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

    “俗話說,荒年餓不死手藝人,以前種田沒什么收入,做子孫燈是老百姓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李國林介紹,二三十年前,鴨成蕩組二三十戶人家?guī)缀跫壹叶甲鲎訉O燈。現(xiàn)在,年輕人上班,有的老年人年紀(jì)大了也不做了,莊臺上還在做的大約還有10戶人家。

    李國林和老伴在做燈人里算“年輕”的,至今還是當(dāng)?shù)刈鲎訉O燈的大戶,每年可以做上萬只,可以掙個幾萬元。李國林的老伴顧雪芬介紹:“今年子孫燈行情好,進(jìn)入臘月,老客戶就紛紛前來訂購了,價格也比往年高不少,市場上一對子孫燈可以賣到15元。”

    做的是手藝,傳承的是情懷

    因為做子孫燈出了名,李國林“購”“銷”都不需要煩神。他說,客戶和原材料供應(yīng)商幾乎都是找上門來的,每年光是編燈籠的竹子就要用到上千斤,賣家直接運(yùn)過來。春節(jié)前后,需要燈籠的客商會上門拿貨,兒子也會在網(wǎng)上幫助推廣。

    做子孫燈是純手工活,從劈竹子、編框架到燈籠成形,有20多道工序。莊上的老年人說,以前劈竹子,劈得手都發(fā)抖。李國林也說:“做燈籠掙的是辛苦錢,不如上班。”

    雖說辛苦,做了幾十年,老手藝還是丟不下。李國林說,平時有了空閑,就不由自主地想把原材料拿出來,順帶著編幾只燈籠——這是鴨成蕩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不能丟。 通訊員 祁霞 記者 仲冬蘭 司新利 攝

    責(zé)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