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gya4q"></strike>
<strike id="gya4q"></strike>
  • <fieldset id="gya4q"><input id="gya4q"></input></fieldset>
    <abbr id="gya4q"><sup id="gya4q"></sup></abbr>
  • <abbr id="gya4q"></abbr>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揚州 > 正文
    江蘇非遺丨揚州中秋拜月
    2022-09-13 09:52:00  來源:“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  

    揚州與月亮,有著深厚的淵源。

    中秋拜月是流傳于揚州的一項傳統民間習俗,起源于周代,先興于宮廷,后由貴族和文人學士相繼仿效,繼而盛行于民間,相沿成習。揚州中秋拜月的供品主要有菱角、嫩藕、時令水果;儀式流程主要有祭月、焚香、誦讀拜月祭文等,中秋佳節寄托著人們對安康、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王大慶 攝

    2014年8月25日,揚州中秋拜月經揚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列入揚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月,揚州中秋拜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早在唐朝時期,揚州以其深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流連于此,留下了諸多頌月的詩篇,如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這些表明揚州中秋拜月習俗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揚州老城區的民居,除了少數人家有院落,多數為三合院等平房。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我也在老城區度過了童年、少年,直至參加工作后數年,才搬出傳統民居。其間,自家及四鄰的拜月(又叫祭月、敬月)習俗,給我留下難以忘卻的記憶。

    記憶中,我家的拜月活動也有著較長的歷史,雖沒有“三上香、三敬酒、誦讀祝文”等規范流程,儀式還是有的。在中秋節這天的晚飯后,以家中的祖母為主,在天井里擺上四仙桌作為供案,放上各種供品,月亮一出,由拜月人點香燃燭,向圓月叩拜。即使這天晚上天陰下雨,同樣也在室內朝著月出的方向拜月。

    當年我家拜月的供品不算豐盛,主要有菱角、嫩藕、蓮蓬、柿子、石榴、芡實等,種類不一,還有一盤魚和月宮餅,有時還有蘋果、梨等水果。此外還需供上月餅、團圓(芝麻糖燒)餅等食品,及茶水一杯、酒一瓶。

    每次的供品里,“子孫藕”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子孫藕”是一只藕節多芽的全枝藕,關鍵要枝芽完整,象征子孫延綿不斷。這種藕,節前就要在菜市場留意選購好,取回過程中則要小心翼翼,不能弄斷枝芽。

    周邊鄰居家拜月與我家大同小異,一般都不舉行隆重的儀式,也沒有許多講究,只是走走過程而已。時過境遷,隨著祖父輩親人的離世,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先后搬遷出老城區,受條件所限,抑或人們的觀念更新,老城區的拜月習俗也越來越鮮見了,而在一些鄉村,則繼續保留著這一傳統的習俗。

    除了居家設臺拜月外,賞月也是老揚城人的一項傳統選擇。通常,揚城的年輕人會在中秋這天的晚上去郊外賞月,最佳場所當屬瘦西湖了。情侶、朋友三五成群結伴,在沁人的秋風里夜游瘦西湖賞月,讓人倍感心曠神怡。其實,我數次中秋之夜游瘦西湖,是想親自印證一民間的傳說:中秋之夜,五亭橋其十五個橋洞各銜一月,但沒能實現。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印證傳說的想法也漸漸淡化了,十五個橋洞銜月,是揚城人對美好景物寄托的美好情感與愿望。正如清代黃惺庵所說,“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 透過短短的詞句,贊美揚城美景,濃濃的思鄉情懷蘊含其中。

    中秋節日里,除了拜月、賞月,民間還有做圓燒餅、吃月餅、吃桂花糕、吃團圓飯、摸秋等習俗和吉祥禮儀,這些傳統習俗的延續和傳承,表達了揚州市民的思想傾向和審美情趣,顯現出獨特的揚州歷史文化符號。

    作者:魏怡勤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