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省實施強制垃圾分類以來,在前端,數千萬居民已逐漸將垃圾分類融入日常;在中端,垃圾收運、轉運愈發精細、及時、高效。而鏈條的最后一環——末端處置,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的關鍵。
“十四五”以來,江蘇省垃圾終端處置能力顯著增強。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設各類垃圾處理利用設施200余座。其中,生活垃圾焚燒廠64座,日處理能力8.91萬噸,位居全國第二;廚余垃圾處理設施61座,日處理能力1.47萬噸,基本實現縣以上城市全覆蓋;規模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103座,年處理能力5630萬噸。
餐廚垃圾+污泥=柴油+燃氣+有機肥
在鎮江,餐廚垃圾和污泥市民避之不及的“廢物”,竟然成為變廢為寶的“黃金搭檔”。2014年,鎮江市創新探索“餐廚垃圾與生活污泥協同處置”示范項目,由江蘇泓潤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泓潤科技有22輛自主研發的餐廚垃圾特制收運車,每天穿梭在鎮江城區、揚中主城區1700多個回收站點之間,將290噸左右餐廚垃圾運回。泓潤科技鎮江項目負責人王江介紹,特制運輸車內安裝了車載預處理設備,會自動進行全密封分揀、制漿,車內的漿液可直接連接進入廠區的處理系統,避免了在廠內集中預處理導致的二次污染。
和這些餐廚垃圾同時進入公司廠區的,還有鎮江部分污水處理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120噸生活污泥。這些“混搭”的餐廚垃圾、污泥,經過泓潤科技生產線后,“搖身一變”成為毛油、沼氣、沼液、沼渣。其中,毛油賣給有資質的企業,進一步加工成生物柴油;產生的沼氣用于該公司鍋爐,剩余部分經提純加壓,符合標準的輸入市政燃氣管網并網銷售;沼液用來制作液態肥、化肥;沼渣用作土壤改良、園林綠化等。王江說:“通過調整配比,餐廚垃圾和污泥的協同處理更加穩定高效,大大提升了產氣率。泓潤科技每天的燃氣外供量,可以滿足周邊數個居民小區的用氣量。”
經過多年探索,該公司的餐廚垃圾和污泥的協同處理技術已具備行業領先優勢,陸續在湖北荊門、江西九江推廣應用,與三峽集團進行股權合作,在長江大保護中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目前,該公司二期項目已建成,計劃探索城市居民廚余垃圾、園林綠化廢棄物、過期食品等其他有機廢棄物的協同處理,實現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變廢為寶。
有效分揀可回收物,垃圾減量25%
塑料、紙張、織物等則是眾所周知的可回收資源,但在垃圾投放時往往會混雜在其它垃圾中,如何將其有效分揀并回收利用,成為垃圾分類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測算,將可回收物從生活垃圾中分離,能實現25%以上的垃圾減量,不僅可以減輕垃圾清運處理壓力,還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早在2021年,常州天寧區便在全市率先構建完成了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中轉、回收再利用的“點、站、廠”閉環體系,并向全市推廣。
天寧區在位于鄭陸鎮羌家村的“愛分類·愛回收”終端自動分揀廠,占地6000平方米。生活垃圾可回收物過磅后自動計重,經由半自動人工分揀流水線,精細分揀為塑料、紙張、織物、金屬等40多個品類,日分揀量最多80多噸。分揀完成的可回收物被壓縮打包后,直接送到有資質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最終“變廢為寶”,實現循環再生。
據悉,終端分揀廠是天寧區完善垃圾分類收運體系的重要一環,在此之前天寧區對投放、中轉等環節也進行了有效管理。天寧區聚焦居民垃圾分類交投這個“源頭環節”,與垃圾分類第三方企業“愛分類·愛回收”公司合作,在全區280個小區投放了662臺智能可回收物回收箱。居民只要用手機掃碼注冊,就可實現可回收物交投自動稱重,現金24小時內到達居民賬戶,金額累計達到5元就可提現。
天寧區環衛處副處長湯云飛介紹,目前天寧區95%的小區已配套回收設備,每年可回收物收集量已達2萬噸以上。由于投遞方式便捷、使用體驗好,社區居民從最初抵觸,到現在完全接受且積極投遞,不僅增強了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也成為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
天寧區還配套建立了垃圾分類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前端智能回收設備的實時數據收集和大數據平臺數據分析,獲取每個服務點位的生活垃圾投遞數據。分析結果不僅可以運用到回收機的自動化運營管理,還能幫助管理部門全面了解居民可回收物投放行為規律,更好地進行政策決策。湯云飛表示,2025年天寧區計劃再次對可回收物回收體系進行提升改造。
構建全品類垃圾處理體系,利在千秋
在鹽城,有一個全省設施最完善、功能最齊全的垃圾循環處理產業園,不僅實現了各類廢棄物再利用和資源化,還集智慧化管理、環保宣傳教育、技術研發等多種功能為一體。
這是鹽城市大手筆建成的鹽城市靜脈產業園,被評為江蘇省人居環境范例獎。
園區將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等多種固體廢物集中處理,切實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園區采取污水集中處理、中水回用、臭氣負壓收集、噪聲控制、生態修復等多項措施,極大減輕了生活垃圾帶來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為鹽城市居民帶來了更好的居住環境。靜脈產業園助力鹽城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全量焚燒處置,市域范圍內運行的6座生活垃圾填埋場全部轉為應急備用。
鹽城市靜脈產業園副總經理孫宇祥告訴筆者,2014年,由于鹽城市原垃圾焚燒廠靠近市區且處理能力不能滿足日常垃圾焚燒的需求,市委、市政府決定關閉原生活垃圾焚燒廠,建設一座靜脈產業園,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生態保護并重,做到廢棄物送進來、再生能源和再生產品送出去。目前園區已建設項目12個,總投資16.39億元,其中10個項目已投入運營。
生活垃圾填埋場、市糞污處置中心項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餐廚垃圾處置項目、爐渣項目、污水處理項目、生態湖項目、飛灰填埋項目、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大件垃圾拆解項目、污泥焚燒處置項目、飛灰資源化利用項目……細數該產業園已建和在建項目,涉及市民生活和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方方面面。該產業園還有新能源電池拆解、廢舊汽車拆解等儲備項目。
省住建廳城管局副局長楊誠剛表示:“鹽城市靜脈產業園有助于提高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協同處理效能、保障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對推動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提升城市人居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接下來,我們將搶抓國家‘兩新’政策機遇,推動全省循環經濟產業園提升改造,促進減污降碳,提升利用水平。” 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