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支援湖北抗擊疫情,江蘇派出重癥醫學科、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多個學科醫務人員的精銳力量,在湖北保衛戰主戰場治病救人,用血肉之軀、赤誠之心和精湛醫術,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譜寫了一首首動人戰歌。3月3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過信息云技術,聯合發布第四批在戰“疫”斗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事跡。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奮戰在防疫前線的“最美醫務工作者”,傾聽他們的戰“疫”故事。
“爺爺,吃飯啦!趁熱吃哦,今天有蝦!”
“爺爺,你今天好不好啊?有沒有覺得不舒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科E組,病人們充滿希望的一天在這樣一聲聲甜美的問候中開啟。雖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大家還是會從聲音中認出,“小可愛”來了!
李娟娟(中)與病人合影
他們口中的“小可愛”就是李娟娟。
“馳援就是我的使命和責任”
九零后的她兩次主動請戰
馳援武漢前,91年出生的李娟娟在揚州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已經工作了7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她密切關注疫情動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告訴自己必須挺身而出,沖鋒在前。
李娟娟主動請戰支援武漢
為了趕赴抗疫最前線,李娟娟兩次請戰。在得知第一批支援武漢的人員中沒有自己時,她坐不住了,隨即就發消息給護士長:如果有第二批去武漢支援,能不能讓我先上,作為一名重癥醫學科的人員,真的第一次感到自豪和驕傲,我覺得這就是我的使命和責任。
簡單的言語,平凡的字眼,護士長看了熱淚盈眶,終于她的名字出現在馳援的名單上。出發前,李娟娟激動得一夜未眠,早早就整理好物資到醫院等候。
同事們都喜歡叫李娟娟“小可愛”
2月2日,作為第三批江蘇省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李娟娟來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被分在了重癥科E組,在“紅區”迎接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她也是全組年齡最小的護師,“小可愛”的名號由此而來。
“本來還比較擔心陌生的環境會影響工作。”李娟娟告訴記者,“但很快就發現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同事之間關系很融洽,彼此也很默契,踏進病房的那一刻反倒不怕了。”
勤快踏實、細心周到的“李護士”
成了大家都喜歡的“孫女”
不打無準備之仗。剛到武漢的第二天,李娟娟反復練習穿脫防護服,熟悉防護重點環節。“保護好自己才能保護更多的人”。工作中,她嚴格按照三級防護要求,把做好自身防護作為重中之重,每天及時了解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動態也是她的必備功課。跟無數90后醫務工作者一樣,她用果敢與堅毅在這場大考中貢獻著青春力量。
李娟娟給病人換藥
考慮到武漢醫用防護物資供應相對緊張,為了節約防護裝備,李娟娟工作前2小時就不再喝水。進入病區,李娟娟是“小可愛”,更是勤快踏實、細心周到的“李護士”。配藥、打針、換藥、消毒、核對、記錄……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樣樣一絲不茍。
李娟娟做好記錄
她所在的重癥病區危重癥患者有35名左右,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有的甚至進行了氣管切開手術。重癥病區沒有家屬陪護,李娟娟和同事們自覺照顧起患者的飲食起居,吸痰、翻身拍背、清理排泄物等工作自然也落在了她們的頭上,每天的工作量很大。
病區曾收治過一位智力低下的老人,病情好轉后可以進食。得知她沒有家屬,李娟娟便自己去食堂打飯給老人送來,又怕她夜間肚子餓,特意去超市買好牛奶、面包放在她的床頭。
李娟娟和同事們一起給病人送飯
“看到你覺得很親切”“感謝你用耐心和愛心照顧我”……李娟娟的親切和認真得到了老年患者的認可與信任,大家十分喜歡這個體貼的“孫女”。
“我不想傳染給你們”
一句發自肺腑的感謝讓她暖心
李娟娟感動著病人,病人也感動著她。
患者韓女士在打針時特意用衣服遮住口鼻,本以為她是害怕打針才這么做,后來她偷偷告訴李娟娟,“你們是從江蘇過來的,我不想傳染給你們。”李娟娟說,這是她聽過的最暖心的一句話。
經過江蘇醫療團隊治療痊愈出院的韓女士(左)
就是這位令李娟娟感動的患者韓女士,經過江蘇醫療團隊一個多月的治療,終于要痊愈出院了,全組的醫務人員為她特別準備了蘋果和鮮花。韓女士哽咽著說:“謝謝江蘇醫療隊,我們的命是你們救回來的。你們是一群了不起的人,真的非常感謝你們。”
當李娟娟用“應該的”來回應病人的感謝時,病人卻說:“沒有什么是應該的”。沒有人必須放下歲月靜好而負重逆行,沒有人必須不顧自身危險而為別人贏下生的機會。
李娟娟拍照時擺出勝利手勢
奮戰在戰“疫”一線,雖然辛苦,而且冒著風險,但每當看到經過自己精心護理和照料的患者陸續出院時,李娟娟的臉上總會露出燦爛的笑容。“看到病人的微笑,看到我把病人護理得很好,看到病人對我的肯定,我覺得這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李娟娟說。
李娟娟創作的漫畫
每天下了班,李娟娟喜歡畫些漫畫,“為自己加油,也是給團隊打氣。”畫中,身著防護服的醫務人員右手舉過頭頂,向著黨旗敬禮。
宿舍窗臺上的蒜頭已經發芽
李娟娟宿舍的窗臺上水培著幾株蒜苗,那是臨行前媽媽塞進行李箱“想給她吃點殺殺菌”的。蒜頭頂尖上已經綠意盎然,就像這春天,已經悄然爬上枝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