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和孩子們。吳凱不讓記者拍他的假肢,他說希望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自己最好的一面
9年前,30歲的盱眙仇集中學老師吳凱因為一場車禍失去左腿,在裝上假肢后,他沒有坐下來授課,而是堅持“站而論道”,用一條腿撐起課堂。9年來,他也從一名普通老師成長為一名農村中學校長,他告訴記者,仇集屬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地區,他希望自己的學生能走出大山貢獻社會。
通訊員 田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朱鼎兆
車禍失去左腿,安上假肢的他堅持“站而論道”
作為土生土長的仇集本地人,淮陰師范學院師范畢業后,吳凱選擇到盱眙仇集中學任教。盡管仇集鎮地處山區,但吳凱并不介意艱苦的生活環境,而是一心撲在教學上。由于工作成績突出,他從班主任一步一步提拔為分管德育的副校長。
天有不測風云,2011年10月的一天,一場車禍奪去了吳凱的左腿。為此,他也曾消沉、頹廢過。經過半年的調整,他重新回到課堂,從此,學校有了一位“單腿”上課的物理教師。剛裝上假肢那段時間,一節課站下來,腿上的皮不知被磨破多少次,他經常在課間用酒精擦拭防止創面感染。回家后,看到鮮血淋漓的傷口,愛人總是心疼流淚,學校師生都勸他坐著上課,但他堅持“站而論道”,不愿被“特殊照顧”。
肢痛折磨得吳凱“咬牙切齒”,但他卻向學校爭取多上課,他說這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感。天道酬勤,吳凱刻苦鉆研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他所撰寫的30多篇論文發表或獲獎,收獲淮安市“最美教師”、淮安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盱眙縣“優秀共產黨員”、“淮安好人”、“江蘇好人”、淮安市黨代表等榮譽。
發起“1+2=1”山爸山媽工程,讓留守兒童有了“新家”
仇集地處蘇皖交界的山區腹地,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外出務工人員多。學校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其中有不少還是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多年來,這些留守孩子的教育、安全、生活、心理情感等諸多“留守問題”,成為了吳凱的一塊“心病”。
因為常年不在父母身邊,缺少關心關愛,吳凱對于這些留守學生的心理成長十分關注,也經常用自己的例子言傳身教,激勵、感化這些孩子。但他覺得,光靠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在經過成熟的調研之后,以及學校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他發起實施了校園關愛留守學生“1+2=1”工程——為每一名留守娃“配對”一名“山爸”老師和一名“山媽”老師,組建成一個“愛心家庭”,讓每個留守娃都有一個溫暖的“家”。
新家庭組建好后,吳凱又為“山娃”量身定制“五個一”關愛活動方案,即每天一次看望問候、每周一次溝通交流、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學期一次親子郊游、每學年一次節日陪伴。
四年來,吳凱和他愛人先后認領了34個留守子女。吳凱帶領的山爸山媽團隊為學校249名留守兒童配對了49個“愛心家庭”。目前,這份溫暖已經從仇集中學輻射到整個盱眙縣,全縣已組建了2000多個“愛心家庭”,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有了“新家”。
幾年來,吳凱收獲了多項榮譽,但面對這些榮譽,吳凱很平靜。他告訴記者:“往后余生,我將一如既往地堅守在大山里,永遠做山娃們的‘鐵老爸’。”通訊員 田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朱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