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牛年春節,有這樣一批特殊的“原年人”——語言學家、外籍經理人、伊拉克留學生、美籍華人建筑師、臺生和臺企老總,他們響應號召、留在江蘇“就地過年”,在安寧祥和的江蘇積蓄向前的力量,追逐更大的夢想。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走近他們,聽他們說說自己的春節故事和牛年心愿。
爬紫金山逛夫子廟,他們的牛年心愿是留在江蘇工作
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書的沃達和沙樂今年留在南京過年,兩個小伙子來自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這個新年,他們逛逛老門東,爬爬紫金山,跟朋友小聚,過了一個安寧祥和的中國年。
“這里很安靜、很和平,南航的教學質量也很好。”提起沃達和沙樂現在的生活,他們兒時的朋友們都很神往。更讓朋友們羨慕的是中國的抗疫工作,作為親身體驗者的沙樂也很自豪,“中國關于疫情的各種管理措施我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對于病毒的控制速度非常快,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已經碩士畢業的沙樂正準備試著在南京這個他心目中“安靜而和平”的城市找份工作,追逐新的夢想,這就是他的牛年心愿。
大年初四,臺生劉珍如一大早來到實習的江蘇省人民醫院值班,這是劉珍如第一次春節沒有回臺灣,也是她第一次在南京的醫院里值班過年。劉珍如的男朋友陳嘉希是她的同學,這個春節假期兩個人都留在南京值班,空閑時他們一起去爬了紫金山,也去夫子廟看了燈展,并買了盞花燈,過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南京年。
“每逢春節,我的母親都會在家中擺上一盆蘭花迎接新的一年,寓意富貴長壽。今年雖然無法與家人一起度過,我特意去漢中門花卉市場買了一盆蘭花,放在醫院,希望蘭花能給病人們帶來希望,平安長壽。”劉珍如說,很快要畢業了,希望能留在南京的醫院工作。
吃上特別的團圓飯,他們的牛年春節熱鬧非凡
忙碌一年,新年誰都想吃上家里的團圓飯。今年,無論是外籍經理人,還是臺企老總,雖然留在江蘇過年,卻也吃上了團圓飯,過得熱鬧非凡。
“感謝南京市臺協劉鴻寬副秘書長組織兩岸團圓年夜飯,祝大家新年快樂,牛氣沖天!”“大年初一,感謝南京臺協劉耀源秘書長親自下廚,留寧過新年真不錯!”
大年初一,南京伊諾光點創夢基地總經理錢振漢連發幾條朋友圈。2013年,來自臺灣的錢振漢到南京參與青奧會的宣傳工作,因喜歡上南京就留下來創業。今年是他第一次留在南京過年,但他的新年和朋友圈一樣熱鬧。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里的臺灣人很多,大多沒有回去,所以大年夜的時候大家約好在一起吃飯。初一到初七,有很多朋友邀請我們去用餐,今年過年和往常一樣熱鬧。”錢振漢說。
“減少人員流動,減少路途風險,今年我們就地過年。”為配合政府春節期間的疫情防控工作,早在距離春節假期還有一個星期的時候,富來(上海)壓鑄機有限公司總裁羅吾德就把他在上海的辦公室“搬”到了南京河西,在妻子任職的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駐華代表處的一間會議室在線辦公。
羅吾德來自德國西南部的黑森林地區,2003年,羅吾德與南京姑娘黃燕相戀,組建家庭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地道的中國年。跟妻子一家人吃年夜飯成為他每年春節最期待的事兒,冷碟熱盤,有葷有素,十幾道菜擺得滿滿當當,還有“步步‘糕’升”“年年有‘魚’”這類跟菜品相關的美好寓意,非常有趣。
包餃子陪家人,他們的牛年目標是讓城市更美好
“除夕夜我去了一個朋友家包餃子,過年一定要包餃子!”今年,“漢字叔叔”理查德·西爾斯在南京過春節。
“漢字叔叔”對很多人來說早已不陌生。來自美國的他因為熱愛漢字和中國文化來到了中國。2019年,他來到南京成為一家科技公司的特聘專家,并在這里定居下來。憑借在漢字研究方面深厚的造詣,2020年,他不僅獲得了南京市給予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金陵友誼獎”,還申請到了中國“綠卡”,“在中國生活十幾年,終于在南京找到了家的感覺。”
去年年底,他在頗受年輕群體歡迎的嗶哩嗶哩彈幕網開設了賬號“漢字叔叔教識字”,開始以視頻的形式用英語講解漢字的故事。漢字背后的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收獲十萬粉絲。“比如‘牛’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這是牛的兩個角,下面這一橫是牛的兩個耳朵,中間一豎是它的鼻子。”漢字叔叔寫下甲骨文的“牛”字,將它的象形來源一一道來。漢字叔叔正在寫一本書,把他30年來研究的漢字故事用文字講給人們聽。“希望在新年里我能完成這本書。”
過去的鼠年,對于歸國發展的美籍華人建筑設計師柳翔來說,機會和挑戰是他的關鍵詞。柳翔自小生長在南京,清華大學建筑系本科畢業后,前往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念碩士,柳翔畢業后在紐約SOM等著名建筑事務所擔任高級設計師,是美國注冊建筑師。“我希望把國際上先進的建筑設計、規劃理念與技術介紹到中國,并按照國際標準,為業主提供高質量的設計服務,為中國城市建設盡我的綿薄之力。”
春節前夕,柳翔帶領的團隊入圍鹽城200米高的城投大廈策劃和概念設計投標。而預計于2021年4月底建成的南京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核心區現代化的幼兒園、小學及鄰里中心,也是柳翔負責的項目。
忙碌了一年的他,牛年的春節怎么過?柳翔說,“今年過節不遠行,以前過年出國游,現在安心陪家人,疫情后,父母和祖國才是我最深的牽掛。游泳是我最大的愛好,我可以一次連游6000米,春節要好好地游幾天。”
□ 本報記者 劉瀏 朱娜 李宗長
吳昌紅 付巖巖 孫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