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善行,在新時代的天空煥發出奪目光彩。11月5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隆重表彰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來自江蘇的周維忠、糜林、邱海波等3人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馬善民、許鵬、楊曉君、李愛云、陸旭東、張景宏、沈亞秋等7人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這既是他們個人的光榮,也是江蘇人民的驕傲。他們的感人事跡,傳遞著助人為樂、仁愛友善的道德情懷,見義勇為、舍生忘死的無畏精神,誠實守信、堅守正道的做人品格,敬業奉獻、勤勉擔當的職業操守,孝老愛親、血脈情深的傳統美德……
最平凡的行動,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他們為我們帶來心靈的感動與洗禮,樹立起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標桿。
無私無畏,以大愛綻放人性光芒
一句“可以享受國家用電減免政策”的愛心“謊言”,周維忠一說就是23年。身為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儀征市供電分公司基層員工,他不計付出和回報,全心全意為老百姓做事。多年來,他工資微薄,卻堅持為1戶殘障家庭和15戶孤困家庭墊付電費,累計12萬余元;把7萬元獎金用于扶貧濟困,為3位孤寡老人送去臨終關懷。周維忠的抽屜里有150多本銀行存折,都是村民們托他保管并代為存錢、代繳電費的,每一本都是一份信賴。他還帶領黨員服務隊修危橋、裝路燈、直播帶貨,助力鄉村振興,點點滴滴,情暖千家萬戶。
堅持“一封信、一顆心”的服務精神,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連云港市分公司錦屏支局支局長兼投遞員馬善民,25年來在鄉村郵路上傳遞黨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助力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熱忱幫助群眾1萬余人次,開展助學扶貧等為民實事1200余人次,踏出10萬余公里的“鄉村愛心郵路”。對馬善民來說,群眾如同自己的親人,只要能幫上的都盡力去幫,他也被人們真誠地稱為“小馬兄弟”,帶動了當地崇德向善的熱潮。
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托舉生命的重量,綻放出人性的光芒。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蘇州藍天救援隊隊員兼藍天救援江蘇機動隊隊長許鵬臨危不懼,挺身而出,作為一名志愿者奔走在戰疫路上,從蘇州逆行到武漢轉運各類應急物資,不幸犧牲在從山東往武漢運送消殺設備的途中,生命永遠定格在39歲。
2019年,退役軍人、無錫市梁溪區山北街道綜合行政執法中隊隊員楊曉君兩次奮不顧身,毫不猶豫地躍入湍急的河流,半年內連續挽救3條生命?!半m已離開軍營10多年,我始終牢記軍人初心使命?!睏顣跃€擔任街道青年志愿突擊隊隊長,始終沖在抗洪搶險、破冰除雪等急難險重任務第一線,以實際行動詮釋著軍人本色,譜寫熱血和勇氣的新篇章。
敬業誠信,以擔當詮釋人生價值
“ICU醫生是為重癥患者而生的,重癥患者在哪,我就應該在哪。”這是我國重癥醫學學科領軍人物邱海波的堅定誓言。33年如一日,他堅守在重癥臨床一線,推動我國重癥醫學學科創新發展,在非典、H7N9禽流感、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中,不顧個人安危戰斗在第一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他作為中央指導組醫療救治組專家、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奔赴武漢等多地,近距離救治重癥患者,成功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用無畏擔當詮釋了“時代英雄”的精神內涵。
腳踏實地、辛勤付出,讓平凡的崗位熠熠生輝。常州市公安局金壇分局交通警察大隊西城中隊二級警長陸旭東堅持每天在華羅庚實驗學校上下學高峰時段為孩子們開車門、背書包、撐雨傘,把孩子們安全送進校門,無論寒暑,風雨兼程。他莊嚴承諾,“用每天的堅守呵護每個孩子的安全”,確保涉學交通事故“零發生”,為此,同樣的動作他每天要重復近500次,來回奔走10公里。14年來,陸旭東累計護學20余萬次,護學路程3萬公里,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警察爸爸”。
為助力茅山老區農民實現脫貧致富,鎮江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糜林堅守“為農民服務一輩子”的諾言,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直接指導農戶達1000多戶,面對面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33年來累計幫助農民增收10億多元。糜林因肝癌去世后,仍有不少農民打電話到他的手機上,而他的承諾也由徒弟萬春雁接力守護,讓這部“農技110”永不停機。
“大哥和他的戰友們安息在這里,我以后就在這里陪他們一輩子?!北殖跣?,“劉老莊連”指導員李云鵬的妹妹李愛云,先后拒絕特招參軍、推薦復旦大學讀書、安排回鄉工作等機會,扎根淮陰,連續45年堅持向中小學生、解放軍指戰員和干部群眾義務宣講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跡,累計開展義務宣講2000余場,覆蓋受眾16.8萬人次。今年73歲的她仍然把紅色宣講視作職責使命,忙碌在黨史學習教育一線:“以后我講不動了,我的女兒、孫女還要接著講。我們要將‘愛國愛民愛軍’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孝老愛親,以奉獻展現人性大美
道德力量是點亮時代精神的火炬,良好家風則是播撒文明的火種。有這樣一群光輝榜樣,用孝行演繹人間大愛,感動著、引領著越來越多的人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丈夫的大哥、二哥不幸去世,三哥體弱多病,她毅然將5個侄兒侄女接到身邊和兒子一起照顧,含辛茹苦,靠著打零工、開電話亭、送報紙、做搬運工,堅持撫養6個孩子直至全部讀完大學……沛縣魏廟鎮衛生院退休職工張景宏,一直都是侄兒侄女們眼中的“最美嬸娘”。多年來,她成了大家庭的頂梁柱、主心骨,深知手足情深的道理,無怨無悔地幫襯丈夫兄弟姐妹的9個小家。她也是床前孝女,精心照料年邁的婆婆,盡心侍候老父親直至離世。她的言傳身教,培育了“重情重義重孝道”的最美家風。
沈亞秋,如東縣城中街道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局副局長。20多年來,她悉心照顧身邊的3對“父母”: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公公婆婆、丈夫的伯父伯母。1997年,沈亞秋與張恒俊相識,張恒俊告訴沈亞秋,自己答應過已故女友莫某,要把她的父母當成自己父母一樣孝順。沈亞秋承諾和他一起照顧兩位老人,和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組成一個特殊而幸福的家庭,直到如今。作為好兒媳、好侄媳,她盡心侍奉全身癱瘓的婆婆和身患癌癥的公公,用細致入微的照顧陪伴無兒無女且重病臥床的丈夫的伯父伯母。
心中有榜樣,腳下有力量。一個個閃耀的名字,一串串感人的事跡,刻下我們時代的凡人善舉。隨著他們感人事跡的傳播,必將激勵無數人追隨榜樣的力量,在全社會掀起學習道德模范、爭當道德模范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