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農歷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一大早,記者便驅車前往東海縣石梁河鎮南辰新型農村社區。
南辰社區位于蘇魯兩省交界處,在撤鄉并鎮前,這里是東海縣南辰鄉,因為位居石梁河水庫上游,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是艱苦奮斗的典型。
咚咚鏘、咚咚鏘……還沒下車,喧鬧的鑼鼓聲便從車外傳來。幾十位村民正在排練當地的特色舞蹈——跑馬燈。一組人敲鑼打鼓弄鈸,一組人身著五彩戲服,左手拎馬頭,右手握馬鞭,騎著布馬,在鑼鼓聲中起舞,不斷變換著隊形和步伐。
南辰社區黨總支書記郭慶樂笑呵呵地向記者打招呼:“這一路開車還順暢吧?以前咱們村位置偏,也沒啥基礎設施,路都不通,你看看,現在這筆直的公路直通村里,方便。”
71歲的徐建華是南辰跑馬燈舞的第五代傳承人,“南辰跑馬燈最早源于宋代,近千年來代代相傳。不同于其他地區的跑馬燈,南辰跑馬燈主要反映的是宋代楊門女將抗擊外族入侵的故事。”徐建華告訴記者,目前南辰跑馬燈共有13種陣法,這還是2006年他“搶救”出來的,“當時很多老藝人都已過世,南辰跑馬燈面臨失傳的危險。我就自己花錢,跑了山東的幾個村子,到處找老人詢問陣法,在原有8種陣法的基礎上,搜集到了5種。2009年南辰跑馬燈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作為傳承人,我每學期還會去南辰中學講課,孩子們可喜歡跑馬燈了!”
“我們有40多名演員,都是本地村民,每周利用閑暇時間大家會聚在一起排練兩三次。”徐建華自豪地說,他們春節前后的檔期已經基本排滿,平時還有不少活動要他們去助興。
生活無憂,才有心情唱歌跳舞。南辰社區原是一個由庫區移民新建的“重組村”,過去由于緊靠江蘇最大的人工水庫——石梁河水庫,每逢雨季,庫區地勢低洼的地方經常受淹。2017年,東海縣政府將水庫邊上洪澇災害易發、基礎設施配套較差的小南辰、鄭莊、東堯三個自然村整體搬遷,統一安置在新建的南辰社區。
走進村里,只見嶄新的樓房整齊排列,新修的街道寬敞整潔,家家戶戶門前的紅燈籠、對聯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
同時,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正娟今年43歲,跳跑馬燈已經兩年了。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專職照顧兩個孩子,平時的娛樂活動就是在家看看電視。2020年,王正娟入職南辰鄉村振興產業園內的一家游艇制造公司,從家到單位步行只需幾分鐘。“家門口就業”一個月能掙3000元,不僅讓王正娟增加了家庭收入,還從單調的生活中解脫出來,“小孩上學也近,現在一有空我就來和大家伙跳跑馬燈。過兩天村里的電影院也要開始營業了,感覺有點像在城市生活了。”
一曲終了,另一組隊員登場。這次大家并沒有裝扮竹馬,而是手持花環,這難道也是跑馬燈嗎?徐建華看出了記者的疑惑,他解釋道:“南辰跑馬燈分為大場和小場,剛剛排練的是‘大場’,用跑馬來顯示激烈的戰斗場景,大場人數最多可達70人。現在跳的則是‘小場’,主要通過挑花挑、花鞭舞、扭秧歌等舞蹈形式,來表現楊門女將凱旋后百姓歡悅喜慶的場面。”
“跑馬燈要扎準鼓點,不踩鼓點不好看。”村民王桂臣是跑馬燈的忠實觀眾,近兩個小時的排練他一直守在附近觀看。“我從小就看跑馬燈,看了60多年,感覺缺了它,日子就不對味。現在只要聽見鑼鼓聲我就過來,他們不管排練演出我都看,沒落下一次!”王桂臣笑著說。本報記者 劉慧洋 吉鳳竹通訊員 孫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