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省農科院亞夫科技服務句容工作站寶華山服務點在句容市寶華鎮揭牌。現場,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趙亞夫圍繞“農業生物多樣性”,給句容工作站成員、當地種植大戶授課。
今年81歲的趙亞夫,退休前曾擔任鎮江農科所所長、黨委書記,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黨的十四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從20歲參加工作起,趙亞夫堅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給16萬農民帶來200多億元直接收益,用實際行動踐行他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的誓言——“一輩子聽黨的話,跟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63年,進入鎮江農科所工作僅兩年的趙亞夫,在看完電影《雷鋒》后,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主動要求到農村一線鍛煉。“在當時的武進縣橫嶺公社楊歧大隊第四生產隊蹲點兩年多,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農民傳授農業技術。”趙亞夫記得,1966年3月10日他回所里參加支部黨員大會,成為一名預備黨員。
1982年,趙亞夫赴日本學習,很快就對“能讓農民增收”的草莓種植新技術著了迷。第二年回國時,他帶回20株草莓苗。“大家剛開始不信,送上門的草莓苗有人當草喂了豬。”句容市白兔鎮解塘村最早跟著趙亞夫種草莓的農民張冬才,試種0.9畝草莓,當年賣了600多元,收益超出常規農作物兩倍。農民們看到希望,草莓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葡萄、有機桃、有機大米……趙亞夫的農業科技項目送到哪兒,致富的種子就播到哪兒。他堅持不收指導費用、不搞技術入股、不當技術顧問的“三不”原則,發展起很多10萬元戶、50萬元戶、百萬元戶。
一批又一批農民富了,但趙亞夫發現,這些依靠農業技術先富起來的農民,并沒有很好地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要使全體農民共同富裕,就離不開基層黨組織。”2001年,退休后的趙亞夫主動請纓,以農技專家的身份前往戴莊村,培養基層黨員干部,引領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2006年,趙亞夫牽頭成立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統一服務,促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雙增長”。村社干部交叉任職,形成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村社協同”。“合作社保障貧困戶獲得穩定收入,讓不會做生意的農民也能賺到錢。”趙亞夫說。
“自家農田以每畝850元的價格租給合作社,自己又被村里聘請管理稻田,每畝有600元工資,一年有3萬多元收入。”戴莊村村民杜宗付告訴記者。目前戴莊全村866戶有812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去年村集體收入1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8100元。
合作社凝聚了農民共同致富的力量,生物多樣性農業則是打開更多財富的“金鑰匙”。在趙亞夫指導下,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致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豐富、完善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提升,去年入選全國首批生態農場。2018年10月、2019年12月、2020年6月,省政府三次發文要求在全省推廣“戴莊經驗”,將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推動綠色興農、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2018年,“亞夫團隊工作室”在戴莊村揭牌成立,趙亞夫擔任總顧問,培育出農村科技人才1200名,為句容100多個農村合作社、45萬名農民提供技術支持。2020年,省農科院啟動實施亞夫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遴選亞夫科技特派員、組建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實施亞夫科技服務項目等,探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科技服務的新模式。
去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趙亞夫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習近平總書記對我說,把成績寫在大地上。”趙亞夫說,自己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農村,只要還干得動,就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績寫在更廣闊的土地上。
本報記者 晏培娟 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