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中華美,文脈長,道德閃光;講文明,領風尚,精神傳揚。8 月 26 日晚,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明辦主辦的 " 道德的力量 " ——新時代江蘇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事跡巡演走進鹽城市濱海縣中海油鹽城 " 綠能港 " 項目建設現場,在黃海之濱、宋公堤畔,將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道德風尚傳遞給了工地上 500 多名項目建設者。
演繹,在黃海之濱奏出道德樂章
“有我在,他們就有家。”“最美嬸娘”張景宏將5個侄兒侄女接到身邊和自己的兒子一起照顧,含辛茹苦撫養6個孩子直至全部讀完大學,同時,她精心照料年邁的婆婆,盡心伺奉老父親至離世,重情重義重孝道的最美家風在張景宏身上完美詮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家八個寶,我能不開心嗎?”殷志蘭多年來悉心侍奉父母、養父母、公公婆婆以及膝下無子的大伯大娘,把照顧8個“爹媽”的責任扛在自己肩頭。2016年,相繼送走6位老人后,她發起成立“殷志蘭志愿服務隊”,帶領 32 名隊員開展愛心陪伴、家務清掃、愛心理發等志愿服務活動,關愛幫扶殘疾孤寡老人 1000 余人次。
音樂快板《孝老愛親一脈傳》將兩位孝老愛親模范的事跡娓娓道來,她們在瑣碎的柴米油鹽生活中,以行動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出了最美注解。“我們表演前實地探訪人物家鄉,對人物進行深入采訪,把握人物特點,截取人物最精華的部分,用歡快的節奏呈現故事。”表演者之一的劉亞偉告訴記者,“道德模范在最基層為老百姓做貢獻、作表率,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表演,盡微薄之力將道德模范傳達的精神和展現的時代風貌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
“我要守護82位烈士哥哥一輩子。”作為新四軍劉老莊連指導員李云鵬的妹妹,李愛云19 歲便立誓守護82 位“烈士哥哥”一輩子,毅然插隊落戶異鄉。52 年來,她多次放棄特招參軍、推薦入學、回鄉工作的機會,堅守紅色土地。她講述英烈故事45 年,累計開展義務宣講 2000 余場,覆蓋受眾 16.8 萬人次。她用重信守諾的高尚情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賡續精神血脈。
“ 當說到‘每埋一名烈士遺體就在小碗里放一顆玉米粒,一共 82 顆’時,我眼淚就下來了,我特別敬畏這些年輕的戰士。 ”在情景詩畫《堅守》中,飾演李愛云的省淮海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徐平說。
沉浸,“老牛精神”與“道德風尚”合二為一
現場,4座22萬方LNG儲罐十分吸睛,這是鹽城“綠能港”主體工程的一期工程,這4座儲罐配建1座可停泊10萬噸級LNG船型的專用碼頭,將于9月26日迎來首船接卸、正式投產。中海油鹽城 “ 綠能港”是以中海油江蘇液化天然氣項目為龍頭的綜合性清潔能源項目,是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及互聯互通重點規劃項目。該項目共建造 10 座大型液化天然氣儲罐,明年底全部投產運行后,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加快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和助力我國實現 “ 碳達峰、碳中和 ”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海石油氣電集團副總工程師兼中海油江蘇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李峰說,項目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團隊和個人,他們扎根基層、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以工地為家,先 “ 大 ”家而后“小 ” 家,形成了“忠誠、擔當、勤奮、堅毅”的 “ 老牛哥” 精神。
LNG是液化天然氣對應的英文簡稱,同時也是“老牛哥”的拼音首字母,于是,“老牛哥”成為鹽城“綠能港”職工對自己的昵稱,象征著他們如一群拓荒牛,向海圖強、能源報國,在一片荒蕪之地默默奉獻耕耘的使命擔當。
“道德模范讓社會添了許多的正能量和溫暖,我要向他們學習,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更要向他們看齊,帶動身邊同事,一起發揮更大積極力量。”該公司員工于燚說,“我們老牛哥精神也是拓荒精神,3年歷程,我們的項目在這片黃泥地上即將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儲備基地,我們就是要發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堅守在這,腳踏實地完成夢想。”
“看到‘愛崗敬業’道德模范的事跡,讓我感同身受,見賢思齊,我一定會學習模范精神,在鹽城這片紅色的熱土上,帶著“老牛哥”精神,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自己的貢獻。”中海油江蘇LNG接收站項目部部門經理劉立平說。
“科技強軍,為國鑄盾,是我的畢生追求。”錢七虎說。“將深潛進行到底,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跡。”葉聰為國入海,朗誦《追尋》講述了他們在各自崗位上探索與奉獻的故事,兩代科技工作者的追夢人生激蕩人心。“把人生價值融入國家偉大事業,作為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者們,大家要向先進模范學習,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海油江蘇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團委書記張琭說。
弘揚,道德榜樣就在身邊
省道德模范、濱海縣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徐振理38年潛心搜集抗戰資料,他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涉及到的信息延展到海內外,梳理出新四軍在鹽阜老區的紅色脈絡。他幫助56位烈士找到了親人,為122位烈士修墓立碑,為121位烈軍殘復人員修建新房300多間,為10位復員軍人遺孀辦理生活補助,為2位新四軍老兵找到憑據申領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榮譽金。他還積極擔當紅色文化傳播人,推動籌建濱海紅色文化紀念館,8年義務宣講抗戰史1200多場次,受眾2萬多人次。
“這些道德模范和中國好人,個個都是我們學習看齊的榜樣。雖然這些稱號聽上去很崇高,很了不起,但我們只是堅持做好平常的事情。任何事情堅持就有希望,堅持就能勝利。”徐振理說,“社會上不缺少美,但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用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將身邊的道德模范事跡演繹出來,很新穎且更能走進群眾。”
江蘇好人王月月,王惠惠二人為濱海縣齊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發起人,兩姐妹幼時家貧,在親友和社會關愛資助下完成學業。大學期間,她們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畢業后,于2018年發起成立濱海縣齊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已累計走訪關愛困難家庭1000多戶。她們個人長期資助困境兒童30多名,投入資金38萬余元。
“十年志愿路,為愛再出發,在好人的路上我一定會將這份愛繼續傳遞下去,在平凡中彰顯愛,在行動中彰顯愛,影響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務中來,傳播正能量、真善美。”王惠惠說。
本次巡演將赴省內 10 個縣(市、區)、5 個省級文明行業和 5 所高校開展,把溫暖和感動傳遞給更多的基層群眾。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華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