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記者從共青團江蘇省委獲悉,2023年9月以來,江蘇被納入共青團中央“伙伴計劃”示范項目的8個設區市的11個重點社區已累計開展服務718次,服務社區青少年21186人次。
“伙伴計劃”示范項目是共青團中央面向全國有關社區的重點青少年群體,開展以思想引領、成長關愛、社會融入、權益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治理服務示范項目,通過開展多樣化的體育運動與主題活動,幫助青少年提升心智成熟度、增強自信心。江蘇“伙伴計劃”設計了球類、健身操類、功夫類、棋類、融合類5類12種項目供社區自選開展。
社區內重點青少年群體急難愁盼的普遍性需求,是“伙伴計劃”的著力點。位于鹽城市亭湖區五星街道的五星村,是村居合一的城中村,村里部分青少年存在依賴電子產品、缺乏戶外鍛煉等問題。團區委聯合區文廣旅局、區文化館等單位,邀請鹽城各地非遺傳承人,以非遺文化傳承為主題,在社區開設剪紙、泥塑、陶笛等課程,并組建了一支由60余名社區青少年參與的業余腰鼓隊,幫助他們擺脫電子產品的束縛,培育陽光品格。
南京市鼓樓區長陽花園社區以“青年之家”為樞紐,整合社區青年活動室、多功能教室、微型科學館、藝術工坊等場所,打造實體化、多樣化的“團團活力圈”陣地平臺,面向青少年提供運動健身、心理療愈、假期托管等各類服務;揚州市邗江區殷巷社區設置足球、乒乓球、武術、跆拳道等八大主題32場系列活動課,開展運動習慣養成、精神素養培育、戶外研學實踐等主題活動86次,服務社區青少年1756人次;蘇州市姑蘇區潼涇一社區、張家港市金都社區的“伙伴計劃”有效聯動社會各類公益資源,累計開展活動120次,服務青少年3740人次。
“伙伴計劃”鍛煉了青少年的社交技巧、團隊協作能力,為他們融入社會、成為有責任感的新時代好少年打下堅實基礎。在張家港市金都社區,青年占社區總人口的30%。社區集結服務力量,通過開展“回憶計·暢享童真”“溫情計·呵護身心”等五大活動,提高青少年的社會實踐和自主創新能力。
“我竟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韌性’這么好,活動中還會照顧年齡比他小的孩子。”小逸(化名)的母親陪伴孩子參與宜興市楓隱社區“伙伴計劃”服務后感慨道。原來,小逸和父母很少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在社工的建議下,小逸和媽媽從跳繩、瑜伽到團建,每一場社區“伙伴計劃”活動都沒落下。小逸的媽媽說:“運動讓我們眼里有光,體能有力,遠離手機,親子溫馨!”
“伙伴計劃”促進了青少年成長與社區治理“雙向奔赴”。團省委計劃用3年時間與社區共建“蘇青云社群”,組織全省青年社會組織“伙伴計劃”項目專員、項目所在街道社區團干部參加省級“青社學堂”,將他們列入長期培養聯系對象。
如東縣淺水灣社區中18周歲以下常住青少年有1000余人,約占社區總人數25.3%。針對青少年課外活動不足問題,新風公益服務中心在“伙伴計劃”的支持下,在社區開展陽光心課堂、社區陽光運動會、城市森林音樂會等主題活動,幫助青少年錘煉艱苦奮斗、向上向善的精神品格。“伙伴計劃”中最受歡迎的項目“足球少年”,讓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都得到提升,團隊精神、合作意識也有所增強。而青少年的活力迸發,也為社區增添了更多亮色。
據悉,團省委正在籌備實施第二批“伙伴計劃”示范項目,在全省選取困境青少年較多、青年社會組織相對集聚的社區,將項目實施范圍推廣擴大到全省13市的32個社區,聚焦社會服務、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文化傳承四大領域,由社區按需點單、社會組織揭榜、社工專家指導,開展特色鮮明、務實有效的思想引領、陪伴輔導和身心健康提升服務,推動基層團組織融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格局,將黨的關懷溫暖傳遞給廣大青少年。□ 本報記者 楊頻萍 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