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引領作用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10日在常州召開的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工會工作聯席會議上,剛獲得第二屆“長三角大工匠”榮譽的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焊接監督張忠感慨道。只有初中學歷的張忠,歷經40年的勤學苦練、鉆研創新,成長為電焊工特級技師、正高級工程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再次印證普通勞動者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前途光明,在向“新”發展的時代大潮中,技術工人足堪大用。
“近年來,江蘇工會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開展職工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健全職工科技創新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精心培育群眾性創新文化,有效激發了職工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潛能。”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劉月科說。
近5年來,我省共有11個一線職工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省科學技術獎;2023年,全省職工合理化建議超過60萬條、技術革新項目30萬項、發明創造項目近2萬項;“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已組織勞模工匠開展3700多次活動,幫助解決企業技術問題6500多個,培訓職工7.7萬人次;建設省工匠學院建設點24家,市級工匠學院87家;建成全省職工科技創新成果庫,入庫九大類2258項職工科技創新成果……
職工科技創新必須服務服從全省科技創新工作,融入大局、服務大局,成為江蘇工會上下的新共識。今年3月,省總工會召開全省勞模工匠座談會,孫景南等3名勞模工匠代表向全省職工發出《爭做技術能手、爭當大國工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倡議書。省總工會還聯合省發改委等15個單位制定出臺新文件,推動將群眾性創新活動納入地方創新體系和企業研發體系,將一線職工創新成果等作為取得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職業技能等級(職業資格)晉升的重要參考。
江蘇工會把幫助職工提升創新能力擺在首位,圍繞“育”字做文章,健全培育體系,突出以賽賦能,強化法治保障,不斷提高職工的技術技能和專業能力。省總工會勞經部負責人介紹,今年省總工會啟動培育“江蘇五一工匠”,構建具有“工”字特色的多層級工匠人才培育體系,同時推動省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通過制度性安排進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服務、保障等工作機制,補齊制度建設短板弱項。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長期實踐中,既能調動職工創新創造積極性、又切合企業發展實際的好經驗在江蘇企業不斷涌現。徐工集團建立創新型職工培養體系,突出制度保障,先后推出《群眾性創新創效活動管理辦法》《深化技能人才素質提升工程行動方案》等制度,持續完善職工創新激勵體系;江蘇宇迪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工會制定《創新結“蘋果星”管理辦法》,每月28日對職工創新提案進行評審,核定創新等級(1—6顆星),職工累計獲30顆星,每月享受100元補貼;最高240顆星,每月享受2000元補貼。
“開展職工科技創新活動,最重要的是職工肯參加。”靖江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聞韻萍說,一線工人對創新活動的想法很樸素,就是能不能形成成果、增加收入、晉升職位。靖江市總工會為職工搭建“五小—專利—成果”創新成長階梯,通過勞模工匠導師的技術支持,幫助一線職工將“小改革”“小建議”升級為“專利成果”。職工參加創新活動,不僅能獲得榮譽和獎金,更重要的是能促進“想創新、會創新、成果能落地”,實現自身成長。
推動職工創新工作走向深入,需匯八方之力,共搭平臺,協同驅動。省總工會提請將開展職工科技創新相關工作作為省政府與省總工會聯席會議重要議題,并聯合省科技廳等部門,每年認定全省十大科技創新成果、十大先進操作法、十大發明專利,同時深化勞模創新工作室“雙創雙提升”行動,命名5批共180個省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引領全省建設2700多個勞模創新工作室,發揮示范引領、集智創新、傳承技能的作用。2023年,省總工會給予40家省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資金資助。近5年來,共推薦7個一線職工項目獲得全國總工會創新補助資金。
記者 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