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2024)”入選名單公布,“社會慈善資源融入基層治理的路徑研究——基于南京市玄武區‘小紅梅慈善空間’的案例調查”榜上有名,成為南京四個入圍樣本之一。
一個小小的“慈善空間”,為何能成為全國典型?2023年以來,梅園新村街道成立社區慈善基金,依托“小紅梅”信仰空間和生活空間,以“招商”理念打造南京首家“慈聯體”,導入愛心企業、熱心居民、商圈個體戶等社會力量,項目化開展扶貧、濟困、助老、救孤等公益活動。一年多來,“慈聯體”突破傳統慈善被動贈與的局限,探索更科學的捐贈激勵機制、更透明的資金使用機制、更精準的服務對接機制,已經成為社區協同治理的有生力量。
大愛無疆,“善”治有道。截至目前,梅園新村街道“慈聯體”已有理事單位31家、成員單位200余家,先后開展了“微景觀改造”“鮮蔬進社區”“筑夢空間”“一根拐杖”等品牌公益微項目,街道也成為南京首批社區治理現代化創新試驗點。
機制先行,破解公益“信任危機”
“40年的老房子這么一改,像新的一樣,感謝街道記掛著我們這些老兵。”盡管裝修結束已經快3個月,但看著眼前亮堂堂的客廳,家住西大影壁小區的周來彪依然笑得合不攏嘴。
去年9月,梅園新村街道“慈聯體”將周來彪的老房改造納入“老兵宜居”項目,趁著老周國慶節回部隊聚會的空當,工作人員從慈善基金中拿出1.5萬元,用一周時間幫他實現了夢想。老化的線路改了,昏暗的房間裝上了頂燈,5扇舊門全部出新,用了40年的墻紙也被護墻板取代,連客廳的櫥柜都換成了韓系風格。唯一沒有變的,是墻上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頒發的“光榮之家”牌匾。“這個一定要貼上。”3年前退休的老周樂呵呵地說。
周來彪并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出資幫他改造了客廳,甚至連街道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也不清楚捐贈人的真實身份。“只知道是位熱心市民,打了6萬元到慈善基金賬戶,特意交代不想透露姓名。”梅園新村街道民生保障辦公室副主任張國兵說,捐贈人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錢怎么用他必須知情。“慈聯體”拉出項目清單,同步附上執行方案,最終,周來彪的“老兵宜居”項目得到了捐贈人的認可。
善款來自哪里,捐向何處,受助人感受如何,都是捐贈人關注的信息。傳統的公益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導致慈善事業一度面臨復雜的信任危機。盡管街道層級的慈善基金體量并不算大,但“慈聯體”成立之初就明確章程制度、組織結構、職責權限,并全過程依法依規開展,向社會公示,完成后形成結案報告。除在主管部門審批報備,另外還抄送一份送達捐款人,完成標準化的“募集、申報、使用、反饋”流程。
“你不需要知道我是誰,但我要知道我幫了誰。”張國兵介紹,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選擇定向捐贈這一方式,倒逼基層用機制創新讓善款“捐得放心”“花得用心”“用得暖心”。而資金使用公開透明,既提升了“慈聯體”的公信力,也吸引了更多“公益合伙人”的加盟。成立一年多來,“慈聯體”共募得善款近20萬元,捐贈物資價值50余萬元,累計捐款次數3000余次。
資源融通,護航愛心“雙向奔赴”
梅園新村街道“慈聯體”的200余家成員單位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絕對主力”。除了捐款捐物,他們還結合自身特色,以各自的方式傳遞正能量,在反哺社會的同時,培育企業文化、實現人生價值——
每年“五一”和“六一”,已經成為金蘋果團餐固定的“公益行動日”。總經理鄭玉春親自帶隊,為堅守崗位的勞動者和特殊學校的師生送去愛心便當。企業還定期開放中央廚房,大廚們手把手傳授技藝,為孩子們提供職業體驗。
位于后宰門的伊樹花少兒藝術培訓中心由馬俊宇夫婦創辦,不僅逢年過節組織學員參與義演,還經常給銀城頤養中心的老人們送去節目。“慈聯體”成立當天,培訓中心一口氣拿出10個名額,讓街道的困難家庭兒童也有機會學習音樂美術和舞蹈。
東部戰區總醫院泊位緊張,一墻之隔的熊貓萬谷金融科技中心開放了150個共享車位,白天緩解就醫群眾燃眉之急,晚上滿足周邊居民車輛過夜需求。共享車位推出后,周轉率翻了一番,中山東路的通行率也提升了14%。
基層慈善事業健康運營,既要注重公益項目的可操作性,更要兼顧捐贈主體的可持續性。尤其是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企業只有活下來,才有余力反哺社會。正如鄭玉春說的那樣,“如果連生存都成問題,慈善就是個偽命題。”
在梅園新村街道,“慈聯體”不僅僅是一個愛心傳遞的載體,同樣也是資源共享的平臺。這個“慈善朋友圈”里,每一個參與者都不是“孤勇者”,街道通過組建慈善聯盟,建立溝通機制,定期問需于企,問計于民,推動企業開展業務交流,在抱團取暖中打通公益輸出與經濟收益的“雙循環”。
因為加入了“慈聯體”,鄭玉春已經發展了多個“大客戶”,金蘋果的知名度也逐步攀升,成為南京團餐市場的龍頭。企業去年營收接近8000萬元,逆勢上揚了26%。
作為“慈聯體”的主力空間之一,錦創書城不僅打造了閱讀消費的新場景,更成為梅園新村街道的“公益打卡地”,各類線下活動帶來的客流,讓書城“破層出圈”。
除了泊位資源,熊貓萬谷還定期策劃特色市集,邀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擺攤設點,進行市場推廣。大樓里的稀缺資源——1000平方米的會議室也以成本價向聯盟成員開放。載體人氣旺了,閑置的資源也被利用起來了。
需求速配,人人共享“梅好生活”
“天貓精靈,請開空調。”長江路后街,10歲的盲童曉晨(化名)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房間。他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從盲校回家后,用語音打開房間的燈和空調。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擁有一間“夢想小屋”,成了曉晨的心愿。去年,梅園新村街道慈善基金啟動“筑夢空間”項目,工作人員和他的監護人溝通后,決定在客廳辟出6平方米,為孩子打造“私密花園”。小小的房間盡管很簡單,但床鋪、書架、儲物柜“五臟俱全”,門框、桌角都被包上了邊,連書桌的高度都經過了精確的測量。屋子里還裝上了智能聲控系統,精準匹配了盲童的需求。
“有了這間小屋,孩子也慢慢變得開朗了,平時話也多了。”曉晨的爺爺介紹,“筑夢空間”的改造費用,也是來自那位匿名的好心人,盡管無法當面表達感謝,但這份情,他會一直銘記。
一個個凡人善舉,已經突破了公益的局限,成為老城街區基層治理的特色力量。通過“微基金+微項目”的方式,梅園新村街道聚焦居民急難愁盼,創建“民生菜單招親會”“幸福東南小管家”“紅色領航·照亮微心愿”等黨建民生服務品牌,不斷拓展慈善資源的服務鏈和觸達面,讓公益的“真善美”與百姓的“好日子”無縫銜接。
針對空巢、獨居老人的居家安全,圖治科技將紅外線毫米波技術嵌入適老化改造,老人摔倒會立即報警,系統還能實時監控老人的呼吸睡眠情況。江蘇有線玄武分公司將社區工程師化身“編外網格員”,上門維修時陪老人聊聊,關注他們的動態,目前該行動已經在北安門社區試點。鄭玉春也當起了退役軍人創業導師,不僅企業招聘時優先錄用老兵,還用親身經歷幫助戰友們盡快度過適應期,完成角色轉換。
“基金開源”“陣地引流”“慈聯聚力”,公益力量打開了梅園新村街道的“善”治新格局。目前,街道9個社區與“慈聯體”成員單位開展了共計35個合作項目,覆蓋了各類民生關切,更衍生了眾多公共環境提升和文化藝術類項目,形成多元共治新局面。
慈善的種子,已經在老城街巷長出粗壯的藤蔓。通過“梅好生活市集”,梅園新村街道實現了慈善文化→志愿服務→募捐及文化傳播的閉環。一年多來,僅通過市集文創產品募集善款就達到4萬多元,近2000人次參與募捐。市集項目僅在“志愿匯”平臺招募志愿者就達到800人。
點滴涓流,匯成大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梅園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汪擁政表示,以公益項目為杠桿,以“慈聯體”為平臺,撬動更多社會資源下沉治理一線,讓“梅好生活”,人人有份,成為新時代的潮流風尚和生活方式。□ 本報記者 盛文虎 通訊員 錢宇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