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青海海南州共和縣的曼拉杰,來南京接受手術后重回足球賽場,獲得校園聯賽第一名。父親拉毛才旦說,曼拉杰以前一快跑就氣喘,身上沒力氣,以為再也不能奔跑了。幸運的是,2023年3月,“心佑工程”第8次走進青海篩查時,曼拉杰遇到一群“救星”。
10年前,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青年心外科專家李慶國發起“心佑工程”。10年間,150名醫護人員奔赴新疆、青海、西藏、貴州、陜西等13個省區124個縣(市、區)的偏遠和經濟薄弱鄉鎮,行程達百萬公里,篩查15萬多人,救治1600多名先心病患兒。曼拉杰就是幸運兒之一。
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南醫大二附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慶國入選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回顧這10年,李慶國感慨道,“我們做對了一件事:面對先心病患兒家庭的呼救,不計個人利益得失,盡可能地幫助他們。”
“他總是把病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南醫大二附院心血管中心護士長周小扣說。多年前,李慶國接到一位餐館服務員的求助:自己9個月大的孩子罹患先心病,家庭無力治療。為此,李慶國積極奔走,并說服醫院減免醫療費用,最終孩子成功得救。事跡傳開后,好心人找到他們,提出捐資救治10個先心病患兒,一艘“生命之舟”由此啟航。
曼拉杰重回賽場,背后離不開李慶國的堅持:能做微創的一律微創,技術難度比開胸手術大,但對孩子的影響最小。為保住一個家庭的希望,他鉆研并做成難度極高的David手術(保留主動脈瓣的主動脈根部替換術);還摸索出“四個一”籌資渠道,為先心病患兒家庭消除后顧之憂。在“心佑工程”發展中尤為關鍵的一步,是他提出變“坐等上門”為“主動出擊”,到“家門口”篩查,把先心病患兒盡早找出來。
先心病在我國所有新生兒出生缺陷中高居首位,類似的生命悲劇李慶國見過太多:由于發現晚,不少孩子錯失手術機會,家庭也墜入深淵。隨著“心佑工程”越走越遠,李慶國發現,來自農村和邊遠地區經濟困難家庭的先心病患兒,是急需關愛的群體,“江蘇對口支援到哪,我們就幫到哪。心佑工程的意義就是兜住薄弱的一環,建設健康鄉村、守護青少年的健康公平。”
去年,在省教育廳聯合省衛健委開展的“醫教同行 心佑江蘇”行動中,李慶國遇到鹽城的先心病患兒彤彤。當時,彤彤已經出現肺動脈高壓,接到南京就上了ECMO,術后在監護室住了兩三個月,其間麻醉科、監護室、外科輪番跟李慶國交底:孩子估計保不住了。李慶國卻一再堅持試一試,最終經過艱難作戰,彤彤轉危為安。前幾天,彤彤來南京復查時活蹦亂跳,長高了也長胖了,全科室都松了一口氣。
只要是為了病人,李慶國總愿意去“拼”。他的故事在心血管中心流傳:做住院醫師時一星期不出醫院大門。由于手術連軸轉,他便趁著手術翻臺,坐在地上瞇一會兒,護士值夜班時發現他凌晨兩點還在寫病歷。危急手術他要求“隨到隨做”,即使凌晨三四點。最“拼”的一次是28小時沒合眼,連做3臺手術救回3條命,同事說他是“拿自己的命,救別人的命”。
在李慶國引領下,心佑團隊擰成一股繩。周小扣形容這是一支“三觀契合”的隊伍,大伙雖然累,但都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在牧區,在高原,在蘇北農村,心佑團隊成員們犧牲節假日,拎著B超機四處奔走,心頭都有著共同的牽掛:早一點找到患兒,就是早一點給他們帶去希望!
業界有名的“神眼”袁振茂,聽說心佑團隊缺少經驗豐富的心超醫生,提著行李就到李慶國辦公室報到,后成為該院心超室主任;武漢某醫院的結構性心臟病團隊核心成員王波、成人心臟重癥監護室主任劉彬,在一次會議上結識李慶國,初次交流后就加入心佑團隊。還有很多康復者用愛回報愛,心佑工程也成了“博愛之都”南京的新名片。
一生護佑一顆心的李慶國,又收獲了什么?196封感謝信、162面錦旗,是10年間團隊收到的所有“物質回報”。但對“蒼生大醫”而言,這已經足矣——一顆顆健康跳動的心和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就是送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本報記者 馮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