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夫在不在?”
“今天三位杜大夫都在,您找哪位?”
在銅山區鄭集鎮祁場村衛生室,這樣的對話每隔幾天就會上演一次。
杜文光、杜明遠、杜鵬翔,祖孫三代村醫,已經在祁場村堅守了五十余年。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第一時間想到的總是他們。
在杜家祖孫三代村醫跨越半個世紀的堅守背后,藏著怎樣的基層醫療變遷密碼?
一張住院單折射“向上聯動”
“張嬸,您這情況還是得住院治療。我現在就把電子住院單開好,您直接去鎮中心衛生院找負責咱們村的趙醫生,就能辦理入院了。”
“行,聽你的,我這就收拾收拾去。”
2月17日,村衛生室里,醫生杜明遠仔細評估了糖尿病患者張敏的病情后,熟練地敲擊鍵盤,電子住院單隨即同步至鄭集鎮中心衛生院的業務系統。
而在7年前,這樣的手續還要靠村民自己線下辦理。
“以前村民看病轉診到鎮衛生院,常常搞不清要掛哪個科找哪位大夫,折騰老半天才能住上院。現在好了,在村衛生室可直接開電子住院單,鎮衛生院醫生評估后就能住院。”杜明遠一邊整理病歷,一邊告訴記者。
2018年,祁場村衛生室與鄭集鎮中心衛生院實現了診療系統無縫對接。“鄭集鎮中心衛生院是我市省級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之一。”徐州市衛健委副主任王凱介紹,自2016年起,為解決偏遠農村居民的健康問題,徐州啟動了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建設。
目前,徐州市級規劃設置的30個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全部達到了省農村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標準,數量居全省第一。
“鎮村一體化管理很多年了,我們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這幾年縣域醫共體建設加速推進,鎮上經常有區醫院專家來,村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專家,可方便了。”杜明遠說道。
何為縣域醫共體?
“縣域醫共體強調的是‘共’,旨在通過縣鎮村三級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責任、利益、管理、醫保的‘共同體’建設,提高衛生資源和醫保基金的利用效率,讓城鄉居民就近獲得綜合健康服務。”王凱說。
目前,徐州所有行政村衛生室已與所屬衛生院實現了業務系統上的互聯互通,包括杜明遠在內的所有村醫,都被納入鎮衛生院醫生團隊,開展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
一個村衛生室見證“自我升級”
“現在醫療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村民在村衛生室就能做心電圖了。”談及五十余年來的變化,杜明遠的父親杜文光感慨萬千。
上世紀70年代,高中畢業的杜文光受村里委派,參加鄉鎮集中培訓,成為祁場村的一名村醫,一干就是五十余年。
“以前交通不便,我就背著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這‘老三樣’,帶些感冒發燒的常備藥去村民家看診。”在杜文光的記憶中,村衛生室經歷過3次搬遷,從最初的3間簡陋土屋變成了如今7間分區明晰的樓房。
新的村衛生室設有診斷室、輸液室、藥房等7個功能科室,配備了電腦、空調等基本設施,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不僅醫療設施升級了,藥品儲備也增加了,從以前的四五十種藥到現在一百多種!”獨立藥房里,杜文光的孫子杜鵬翔正在為病人配藥。
基層用藥銜接一直是縣域醫共體建設中的重要任務,徐州正在探索建立醫共體總藥師制度,推動藥品供應、存儲、使用、監管等全鏈條藥事管理。
設施設備不斷升級,藥品供應日漸豐富,衛生室內的“村醫”團隊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從最初僅有杜文光一人為村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到如今包括杜家祖孫三代在內共計5名專業醫護人員常駐祁場村,共同為村民提供更加全面的醫療服務。
2014年,杜明遠利用在南京中醫藥大學進修學習到的中醫知識,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療相結合。在其帶領下,祁場村衛生室的中醫治療燙傷和皮膚病在當地小有名氣,甚至吸引了周邊省市的患者慕名而來。
2023年,杜鵬翔完成農村醫學定向委培生的學業,回到祁場村衛生室實習,去年通過了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正式成為一名合格的村醫。
杜家祖孫三代的堅守只是徐州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水平的一個縮影。
以銅山區為例,全區統一規劃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在硬件提檔升級的同時,財政每年保障3600元/人用于村醫集中能力培訓工作,逐步提升村級服務水平。
去年,徐州全市在崗村衛生室人員有6975名,達到每千人口配備1名村醫,其中執業醫師(助理)3571名,占比51.2%,女村醫3523名,占比50%。
一批家庭醫生帶來“資源下沉”
“最近身體怎么樣,哮喘還有再發作嗎?”2月18日,杜明遠所在的家庭醫生趙歡歡團隊來到了村民陳心修的家中,為老人做定期檢查。
這支家庭醫生團隊除了村醫杜明遠外,還有來自鎮中心衛生院的全科醫生、護士和公共衛生人員。
“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上門給我做檢查。”陳心修由于常年哮喘引發心臟病,再加上年近90歲高齡,是村里的重點關注對象。
家庭醫生和普通醫生有什么不同?
“咱們國家的‘家庭醫生’是‘家門口的醫生’,不是到家里來看病的‘私人醫生’。”徐州市衛健委基層衛生健康處處長鄭瑞呢解釋道。
在徐州,家庭醫生主要是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中的全科醫生來擔任。目的在于老百姓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衛生院有個“醫生熟人”。
除了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家庭醫生還承擔著健康咨詢、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康復指導以及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制定等職責。
“誰家媳婦妊娠幾周、哪個娃娃疫苗到期、哪戶老人需要特殊護理,我們村醫都門清,有了上級醫院專家的加持后,家庭醫生團隊可以為村民提供更綜合完整的健康服務。”杜明遠說。
家庭醫生不僅是一種稱呼,更是一種制度。結合醫師晉升和縣域醫共體下基層等工作,徐州建立了常態化運行管理考核機制,推進上級醫師納入家庭醫生團隊工作,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基層特色科室、社區醫院以及慢病篩防中心等工作有機結合。
2024年,全市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已完成縣域內17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派駐醫師全覆蓋,已派駐235名主治及以上醫師,為家庭醫生隊伍注入了強大動力。
截至目前,全市共組建1459個家庭醫生團隊,其中全科醫生2859人、專科醫生1923人參與團隊簽約服務,首診簽約34.71萬人,建立家庭病床1265張。
從簡陋的土屋到現代化的衛生室;從老一輩的“赤腳醫生”到現在的“家庭醫生”團隊;從單一的醫療服務到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杜家祖孫三代人堅守村莊五十余載的背后,不僅承載著醫者的執著與奉獻,更映射出徐州基層醫療體系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歷程,為基層群眾構建起了一道堅實的健康保障屏障。本報記者 王春瑩 李莎莎 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