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寬敞的塑膠地坪上,豐富多彩的游樂設施旁,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小區里,私搭亂建的籬笆被拆除,千余平方米的綠化得以恢復,曾經的“毀綠種菜”現象已銷聲匿跡;新修的道路整潔平坦,花草搖曳,綠樹成蔭,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些生動真實的場景,正在云龍區翠屏山街道上演。
近年來,云龍區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持續擦亮“民生繪翠 相聚屏時”特色品牌,不斷深化“1+7+N”全域代表“家站點”體系建設。這一舉措,真正架起了與群眾的“連心橋”,敞開了傾聽民意的“民意窗”。一個個寶貴的建議進入決策視野,一批批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打造“履職新場景” 保障群眾訴求“有呼必應”
“隨著‘家站點’高質量全覆蓋,代表們履職的積極性愈發高漲,群眾反映訴求也更加踴躍,陣地的氛圍日益濃厚。”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主任汪為東介紹道。
以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點為核心,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不斷延伸社情民意的“表達觸角”。在7個社區均建立了人大代表聯絡站,并定期開展“家門常開、代表常在、群眾常來、活動常搞、實事常辦”的“五常”行動,切實做到人大代表進“家”入“站”到“點”的全面覆蓋。在喬家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3樓,新建成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寬敞明亮,人大代表履職檔案、活動開展記錄、接待選民登記等資料一應俱全。通過規范各項管理制度,不斷提升代表管理的實效性,將“家站點”打造成全天候的民意收集窗口。
織牢“民生幸福網”
推動服務觸角“無處不在”
“我們小區的‘菜園子’該管管了!”“走廊里堆的雜物存在很大安全隱患!”在選民接待日,紫荊園小區居民馬小燕和涂俊革來到街道人大代表之家,訴說自己的煩惱。
紫荊園是一個拆遷安置房小區,居民在公共空間堆放雜物、毀綠種菜的情況較為常見。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多次上門與居民溝通協商,還邀請社區物業和居民到人大代表聯絡站,進行解釋教育并共同商討解決方案。截至目前,紫荊園小區已清理各類毀綠行為50余處,拆除私搭亂建的籬笆26處,恢復綠化面積1300平方米,補種月季、波斯菊等600余株,小區的品質和面貌得到了顯著提升。
通過“家站點”服務觸角向基層的不斷延伸,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成功化解了小區地下室積水、便民道路修繕等20余項治理難題,有效推動人大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解鎖“多功能空間”
激活履職為民“澎湃動力”
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積極拓展人大代表之家的空間功能,與云龍區人民檢察院合作打造“檢察工作室”,有力推動檢察業務向基層拓展。人大代表提出的“三八河全線清淤治污工程”“公共場所AED配置專項排查整治”等方面的建議,均通過案件化辦理轉化為檢察建議,促進了“人大監督+檢察監督”的深度融合,實現了“1+1>2”的效果。通過定期開展“局長進家”活動,區教育局、經濟發展局、人社局等十余家政府部門負責同志走進街道人大代表之家,與基層人大代表和群眾面對面交流,陸續解決了30余件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眾多高質量意見建議的推進落實,充分體現了政府部門與人大代表履職為民的責任擔當,也為政府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悠悠萬事,民生為先。下一步,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將持續聚焦基本民生、多樣民生、底線民生,扎實做好“三個民生”工作。以“家站點”為依托,積極回應新時代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奮力譜寫翠屏山人大工作的嶄新篇章。本報記者 宋新 通訊員 呂子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