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個管得寬,拾到雞毛當令傳;早管鄰居丟了碗,晚管干部燒錯鍋……”不久前,淮劇《村里有個管得寬》在漣水縣成集鎮上演,現場戲韻悠揚,觀眾席滿滿當當,村民朱振直呼“接地氣”,“在家門口就能免費欣賞到高水平的演出,而且演的就是咱們家門口的事,‘對味兒’?!?/p>
當天演出由漣水縣淮劇團網上接單配送。兩個小時里,“村部擋送禮”“樓上搜母雞”“智退紅紙包”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節接連展開,濃濃的“土味”牢牢鎖定觀眾,朱振意猶未盡地表示:“以后想‘追戲’就向淮劇團‘點菜’?!?/p>
這樣的“點菜式”送戲下鄉活動,是漣水縣淮劇團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傳承發展淮劇文化的創新舉措之一。團長翟永軍說,圍繞“政府購買、院團演出、農民看戲”,建立超市化供應、訂單式配送模式,編排上架“青春版”“數字版”節目清單,群眾網上點單,省文旅廳網上派單,基層院團接單,群眾滿意銷單。當天演出一結束,成集鎮文化站站長王京文就一把握住翟永軍的手:“今年我們鎮的村晚就交給你們了。”
“點節目”成為新時尚。據統計,今年漣水縣淮劇團網上接單送戲下鄉演出57場、舉辦村晚8場,以及省級直接采購演出11場,場場人員爆滿。翟永軍告訴記者,緊跟時代節拍,寫農村戲、演農村事,是劇團發展的唯一出路。2010年,漣水縣淮劇團面臨既沒“人”又沒“戲”的生存困境。2012年,劇團開始探索“劇目揭榜掛帥制”,邀請編劇袁連成執筆創作。首部農村題材現代淮劇《雞村蛋事》,就一舉拿下省淮劇藝術節17項大獎。此后,漣水縣淮劇團以每兩年一部戲的節奏推出“黨員三部曲”等系列“出圈”作品,淮劇團也從“蘇北鄉村小戲臺”兩度登上“首都北京大舞臺”,創造出淮劇“漣水現象”。
“改革是煉成淮劇‘漣水現象’的密鑰?!睗i水縣淮劇團黨支部原書記張獻忠說,團里采用“劇組制”運作模式,以劇目創作需求為首要,團內不論資排輩,打破體制、劇種、區域壁壘,變“以人養戲”為“以戲用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戲“立起來”。
寫農民、唱農民,接地氣、揚正氣,淮劇觀眾群體日益壯大。去年6月,淮劇《村里有個管得寬》走進省委黨校,在校學員300余人觀演,掌聲不斷。翟永軍表示,不僅老年群體愛看,現在看淮劇的中青年人也越來越多,不少90后、00后也加入觀眾隊伍。
近年來,漣水縣淮劇團先后獲得省市獎補資金1000多萬元?;窗?、漣水市縣兩級從體制機制、政策扶持、人才支撐、績效考核等多方面大力推進創新,推動漣水縣淮劇團與漣水縣文化活動中心合并成立漣水縣文化藝術中心,為劇團核定編制30個、員額指標15個,讓演職人員心無旁騖搞創作。翟永軍透露,政府已投入200萬元委托揚州文化藝術學校和淮安文化藝術學校定向培養20名淮劇學員,目前有10名學員畢業并完成入職手續,正式登上舞臺。劇團還實施“名師帶徒”計劃,建立許晴、袁連成兩個名人名家工作室,遴選6名資深名師與青年演員“一對一”傳幫帶,培養戲劇“優青”,加速青年人才成長。□ 本報記者 陳海霞